网友都在祝它早日闭院“方舱医院”究竟是什么?
跳广场舞、练瑜伽、打太极、复习备考……每天我们都能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武汉“方舱医院”内患者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却为紧张的抗疫工作带来了一丝活力与鼓舞。
2月3日晚,武汉市宣布将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各建一所“方舱医院”,用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之后,随着确诊患者的增加,在第一批“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后,大大小小的“方舱医院”又相继开建。据悉,目前武汉已全面启用12家方舱医院,全市方舱医院计划床位已超过2万张。
何为方舱医院?
“方舱”并不是医院的名字,而是一种模块化的野战卫生装备。野战医院大家并不陌生,主要应用于战争时期救治伤员,而“方舱医院”就是由一个个可移动的方舱组成的野战医院。
我们可以把方舱看作一个个乐高积木,有些用来做手术、照X光、灭菌、存放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这些被称作功能方舱。
还有一些用来为功能方舱供电、供水等,保障它们的正常运作,这些就是技术保障方舱。
而将功能方舱与技术保障方舱相连接的就是通道方舱。
再加上用来安置伤病员的帐篷以及用来运输的车辆等,就组成了一所完整的“方舱医院”。
从方舱医院的组成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与传统的以帐篷为主的野战医院相比,方舱医院要更加灵活、机动,医疗条件也更加完善,更能适应战时需要。
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开始研究和应用医用方舱开始,英、德、法等国也相继展开研究。
到了90年代,我军也开始了对医用方舱的研究与应用,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第一代方舱医院系统装备还只是基本具备医院诊治功能,病房单元可展开100张床位,昼夜完成75例手术。发展到第二代展开床位已达150~200张,昼夜通过伤病员可达300~400人,还增加了远程会诊、核生化防护等功能,设备更加先进、组合也更加灵活,大大提高了救治能力。
当然,医用方舱系统的升级换代仍在继续。第三代方舱医院系统的论证设计在信息化水平、技术保障、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曾用于地震救援
方舱医院虽然起源于战时,但并不仅仅用于军方作战,也会在抢险救灾等紧急救援行动中使用。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时,方舱医院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抢险救灾,时间就是生命。方舱医院机动灵活、便于组装的特点在此时就发挥了优势。
我们以X线方舱为例,它是功能方舱的一种,主要用来诊断患者的病情。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救援期间,12台方舱以及附属的卫生帐篷从进入场地、展开到连接,再到设备布置、管线安装、最后开始接诊患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
当然,组建得再快,医疗功能跟不上也不行。那么,方舱医院的医疗水平如何呢?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方舱医院都是临时搭建,但里边的器材非常齐全。
X线方舱布局平面图
▼
组建完备的方舱医院,其医疗水平更是不容忽视。据悉,方舱医院展开后就相当于一所二甲医院。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的150多天医疗救助中,方舱医院累计接诊3万余名患者,收治2400余人,完成了1400多例手术。
此次疫情中为何启用方舱医院?
对方舱医院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再说回此次疫情中武汉建造的几所方舱医院。
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对媒体记者介绍,这种大规模的“方舱医院”不同于战时或抗震救灾时启用的野战移动类医院。以往没有采用过,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举措。
事实上,此次武汉建造的几所“方舱医院”与传统意义上的“方舱医院”略有不同,更多的是运用了方舱医院的内核。
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大多是对已有的体育馆、会展中心等空旷场地较多的公共设施进行改造。
大家都知道,传染源的隔离对控制疫情发展至关重要,而方舱医院的改造速度很快,最少只需要24小时就可以完成改建,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隔离传染源、救治病患的目的。
另外,不同于传统病房,方舱医院内的病房是开放式的,病患又集中在统一的场地,这更有利于医护人员照看患者、开展工作。
从方舱医院的病人上传到社交网站上的视频来看,医护人员每天要对病人进行多次测量,记录病人的情况和数据,集中收治让医护人员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
而空旷的场地也让医护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变化,一旦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能够及时实施救治,或是送往定点医院治疗。
当然,很多人也会担心,病人的集中收治是否会引起交叉感染。
事实上,方舱医院中收治的都是已经确诊的轻症患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
当然,王辰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方舱医院的条件确实不如正规医院完备,但对轻症患者来说基本足够,主要还是解决扩大收治容量、隔离传染源等问题。
他还坦言,在当前状况下,建方舱医院虽非至善之法,但在没有更完善的方法出现的情况下,就是关键时期解决收治矛盾的现实之策。
希望如网友所愿,方舱医院可以早日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