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能保险吗?
能,养老保险的“保险”是因为国家在担保背书,能够保证您晚年的基本生活水平。
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保险机制是什么?
了解一下现在的养老保险有关政策。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为保证96、9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的权益,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中有过渡性养老金,其作用是:一是补偿养老政策前未缴纳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二是保证从相对高的替代率过渡到相对低的替代率,以保证政策的平稳过渡。
换个表达方式。
过渡性养老金=国家给您充实了工作后至96、97年(各地时间不同)的个人帐户养老金+
一笔与96、97年前工龄挂钩的补偿金
。
现在退休的职工,96、97年前的工龄逐渐减少,“一笔与96、97年前工龄挂钩的补偿金”逐渐减少。
不考虑这笔补偿金,养老金政策可简化为: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假定所有人
从参加工作时起都是依据以上三个公式,按现在养老金政策规定的比例缴纳、计发养老金。这就是本文养老金计算模型
强调一点:由于“忽略”了“一笔与96、97年前工龄挂钩的补偿金”,96、97年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按本文养老金计算模型计算的养老金,如何得到的大于付出,实际发放的养老金,一定是得到的大于付出。
本文养老金计算模型与现行养老金政策贴合度比较高,大约在97年后参保人员执行的政策(各地时间有所不同),与本文养老金计算模型一样。这个模型是过渡期后的实际政策,是养老保险政策设计时的一个基本框架。
养老保险分二个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
储存劳动时间,认可您年轻时的劳动时间成果,到您晚年时再还给您一定劳动时间的相应报酬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通过
归集缴纳的资金,保值增值,退休后逐渐发放
。
这就是当前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下面结合评估缴纳的保险是否划算,来详细说明这个问题。
先说说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机制原理与商业保险有相似性,与商业保险本质上的区别是国家担保。
具有以下特点:受益面广,每个人都能受益;利率高,国家“扶持”政策强,大家都知道的社保基金,为个人账户的充盈做出了贡献,让大家享受了发展的红利;不会少,国家在担保背书,缴纳的钱保证一个不少再发给您。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或者余额按照公布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计息,如2014利率=5% 、2015利率=5% 、2016利率=8.31%,从整体上看接近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比一般无风险理财收益要高,从利率上看,个人不吃亏。
公式中计发月数,60岁退休为139,算上退休后的利息,大约在75岁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接近为0,实务中,仍然继续发放以前数额个人账户养老金,甚至死亡。多数人预期寿命都比75岁多,得到的比付出的多。
个人养老金可以继承,故所有人不吃亏。
再说说基础性养老金
储存劳动时间?是的。您工作时为养老付出的劳动时间,国家都承认。到您退休以后,把年轻人在一定劳动时间获得的劳动报酬,以养老金的形式再给您。
在这里,国家担保十分重要,是劳动成果相互转化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养老金政策里有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本人工资收入/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启明认为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就是衡量
劳动成果不变价值
的一个指标。
依据本人工资收入,单位缴纳20%的保险,保险处给您记取相应的本人缴费工资指数,实现了钱到劳动时间(成果)的转化。退休时,依据各年的本人缴费工资指数,依据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给你计算基础养老金,实现了劳动时间(成果)到钱的转化。
比如说
:
1987年,您一年挣580元工资(多地政策以上年收入为当年缴费基数),1987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80元,保险记取
1988年
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为1。2022年退休时,按2021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7180元的1%核算您的基础养老金。1988年您劳动成果折算基础养老金为71.80元。
2013年,您一年挣52460元工资,2013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2460元,保险记取
2014年
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1。2022年退休时,按2021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7180元的1%核算您的基础养老金。2014年您劳动成果折算基础养老金为71.80元。
为会么用2021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这个数也得2022年下半年才出来。
因为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都等于1,您“1987年”一年挣的580元工资=您“2013年”一年挣的52460元工资。他们对您基础养老金的贡献,在2022年,都是71.80元。
以上举例说明了年缴费工资指数是衡量劳动成果不变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看不明白的,记住:“1987年”,您一年挣580元工资,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1,单位依据580元的20%给您缴纳养老保险,1*20%=0.2,相当于您为养老工作了0.2年,“2013年”您也为养老工作了0.2年。
储存的劳动时间成果=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累积数,可化为(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单位缴纳保险比例)累积数(年)。
工作40年,2022年退休,每年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1,单位缴纳保险比例20%,为养老工作了0.2*40=8年的劳动时间成果。
那么,退休时,领取多少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
(1+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对劳动成果提低折高。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小于1,计算结果大于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等于1,计算结果等于1;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大于1,计算结果小于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退休时一个月的劳动时间所能取得的平均劳动报酬。
设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1,基础养老金=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缴费年限*1%。每工作一年按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计发基础养老金。
退休以后,每年都增加基础养老金,计算的依据是上年基础养老金数、物价指数等,与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脱钩。
如何评估,领取的养老金与付出的劳动时间相比
划算不划算
呢。
为养老,到2022年退休时,您付出了8年劳动时间,得到养老金经过折算,高出2022年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8倍,付出的劳动不但没有折扣,还高了,肯定是划算。
推算的方法是:依据本人平均年缴费工资指数,企业缴费比例、缴费年限,计算出退休前为养老保险付出的劳动时间;将退休后发放的基础养老金等按现在一年期贷款利率进行折算,折算到退休时2022年的数字(现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现值,假如2022年有这么一笔资金,每年按一年期贷款利率计息,这笔钱正好与您领取的所有养老金等相等。
确定下相关的折算指标。
1、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为:一年贷款利率4.35%。
事实上,2020年、2021年,山东省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增长率平均起来,接近这个折现利率。
2、官方《通知》,“明确从2022年1月1日起,为2021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
以每年基础养老金的4%,计算以后年份养老金增长额。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21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
2021年在国家统计局分类的全国35个一二线城市中,有20个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大于80岁,占比约57.14%。有文献报道,1万个参加养老保险的成年人中至少有5000到6000人能够活到80岁以上。
为简化计算,启明以活到80岁计算领取养老金年限。
有的人认为活不到80岁,可自己从表上减去相应年份的现值,自己估算估算。
沿用以上的例子。
工作40年,60岁退休,2022年1月领取养老金,每年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1,企业缴纳保险比例为20%,为养老工作了0.2*1*40=8年的一个职工。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A*(1+1)/2*40*1%=0.4A,即第一年领取了0.4年的劳动成果。
领取养老金折现表:
表中设12*A=1,不理解的可把A、B、C、F列乘以A*12或乘以7180*12
以2022年启明当地抚恤金、丧葬费94132元计(此数据为2022年,故不用折现),为1.09*7180*12,为1.09年劳动成果,表中领取的养老金为7.75*7180*12,合计8.84年劳动成果(2022年价格,另,不算取暖费)。大于8年劳动时间成果的付出。
如果活到78周岁,抚恤金、丧葬费计101976元,为1.18*7180*12,可从表中减去最后两行现值,获得的养老金等为8.18年劳动成果,也大于8年劳动成果的付出。
需要说明如下:
1、为养老工作了0.2*40=8年的假设,大多数人达不到。
至少近15年,多数企业不是按年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1计算,而是按年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0.6计算,按缴费工资的20%缴纳保险,即按20%*0.6=0.12缴纳保险。
以前年份没交保险的工龄,政策规定,多数都按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1计算。
初中一毕业就参加工作,60岁退休,工龄为43年,付出劳动为15*0.12+28*0.2=7.4年劳动成果。
在国企等工作的本科生、中高层,每年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可达到1,但工龄多不到40年。其中有人付出超过8年的劳动成果,因各种原因,占比不会太多,启明估计全国范围不会超过10%。
2、企业缴纳保险比例20%是最高的,有些省份、地市缴纳的比例低于20%,如江苏全省按16%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的比例合计一般小于28%,江苏20%。
3、平均退休年龄,病退等所有的政策都是降低退休年龄,启明认为不会超过55岁,最高不会超过58岁。
4、城市化率提高、村改居,政策也优惠,一批30岁以上的人参加工作,20多年的工龄(缴纳年限)就退休了。
以上原因,但不仅以上原因,整体来看,你得到的养老金比付出的劳动高。
下面,再举一个付出较低劳动成果的例子,让大家再体会一下。
不是最低哟。
工作20年,2022年50岁退休,每年本人年缴费工资指数=0.6,企业缴纳保险比例为20%,为养老工作了0.6*0.2*20=2.4年的一个职工。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本人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A*(1+0.6)/2*20*1%=0.16A,即第一年领取了0.16年的劳动成果。
领取养老金折现表:
共领取养老金折现4.5年,加上抚恤金等0.52年(这些人拿最低额),为5.02年,比付出劳动成果多2.62年,是付出劳动成果的一倍以上。您也别激动,这毕竟是一个福利,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您也从中再受益。
其实劳动成果是应当有折扣的
,企业购买的原材料有损耗,家庭购买的电器有折旧,钱存在银行里也承担着贬值风险。
养老金也讲究个收支平衡。养老金保险处的所有费用,应从劳动成果中支付,缴纳保险的余额也需要打理费用,把劳动成果保留下来本身更是个难事,退休前攒的8年劳动成果,也要打个折扣,养老金的发放才是可持续的。
有人说,应当国家投入资金到养老保险。仔细想起来,国家投入的资金,直接和间接都是从职工劳动成果中分离出来的。
即使不算保险费用,从整体上看,得到的养老金比付出的劳动多,养老保险收支平衡被打破,这就是国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