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又快到前低了。话说很多人都在割肉医疗。
来看点利好暖暖心吧。
有点暖!创新医疗器械暂免集采
9月3日消息,医保局对外发文,首次明确创新器械暂不纳入带量集采。
医保局释放的最新信号是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极大鼓励,行业创新空间有望不断打开,有望重振资本市场对医疗器械行业的信心。
对于这一政策,广发证券解读认为:
(1)针对创新医疗器械量较小,医保将会为其留出开拓市场的空间,相关的企业的政策压力得到缓解。
(2)设备领域国产替代趋势正盛,近几年多个文件支持国产设备进院,设备本身不受医保局监管政策压力小,核心关注壁垒高的设备企业。
(3)出海能力将成未来器械企业发展着重关注点。
(4)消费医疗支付方为C 端,目前国内消费医疗向上趋势明显,国产产品的品牌力也在逐渐赶超进口品牌。
客观来看,医疗器械是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利好会带动医疗行业整体情绪回暖。创新医疗器械暂免集采是一个良性信号,饱受医保集采高压的医疗行业或将得到政策出清,迎来负面修复行情。
科技+消费双重属性,医疗投资看点多
中证医疗指数从A股选取业务涉及
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
等细分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A股医疗行业整体表现,目前成分股是50只。
从行业来看,中证医疗指数成分股聚集于医药研发外包(CXO)、医疗器械(设备和耗材)、医院(眼科、牙科、医美、体检)等细分领域,种类丰富。
中证医疗指数成分行业分类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9.6,行业采用申万三级行业分类
CXO:
绝大部分龙头企业业绩喜人,订单饱满。新药研发成本快速攀升及药企对CXO公司的依赖增强,催生了生物药CXO市场的需求快速增长。
医疗器械:
在国内器械企业持续推进海外市场产品注册及推广的背景下,未来医疗器械出口金额有望重新回到高增长轨道。
未来国家对创新器械的支持政策还将持续,创新产品有望开拓出更大的增量市场空间,国产替代红利也将逐步释放。
消费医疗:
局部疫情对线下诊疗的影响缓解,医美、眼科、口腔等专科医疗服务需求饱满,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看好头部企业业绩恢复。
生物制品:
中报业绩披露,生长激素、血制品和HPV疫苗增长优异。
作为一个兼具消费和科技属性的企业,医疗有着弱周期、高景气的特点,也有一定的高成长性。
接近腰斩的医疗,买点到了吗?
截至8月底,中证医疗指数自去年7月份最高点回撤47%,接近腰斩。惨烈行情的背后,或许也是我们的机遇。
不信?如果拉长时间段看,中证医疗指数并非以直线上升,而是会在升跌升跌……震荡中上行,过程是曲折的,但前途终将会是光明的。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8.31
备注:中证医疗指数2017-2021年收益率分别为:-13.52%、-11.79%、48.67%、79.67%、-14.71%。
从估值来看,截至9月5日,中证医疗的市盈率为26,处于上市以来0.37%分位,位于历史相对底部区域,低于历史上99%时间段。
总结:医疗行业长坡厚雪
人之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疗。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再到扁鹊华佗的故事,再到近代医学的璀璨夺目,医疗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矢志不渝的方向。疫情等各种病毒告诉我们,和其他自然科学相比,生物科学和医疗卫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句话,无论历史如何演进,医疗是打不死的小强,属于真正的长坡厚雪行业。对医疗感兴趣的基民投资者可以关注嘉实中证医疗指数发起式基金(A类:014602/C类:014603),该基金紧密跟踪中证医疗指数,一基在手,免去了择股烦恼,50只行业优等生打包投资.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