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光(华南厂)、老浦沅(中联重科)、老纺机(国机经纬)常德重工业“经典怀旧”三部曲推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感叹岁月流逝,在老照片里追忆自己的青春芳华。应邀撰写常德市另一个创造了中国钻石开采辉煌的企业——601矿。
岁月经年,风霜改变了容颜,但无法改变一起的经历,当青丝渐变华发,才知岁月
倥
偬
,青春与我们渐行渐远,那是一辈子的怀念!
祖国七十一周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位于常德的我国第一家钻石开采企业“601矿”。
怀念六零一矿
餐风露宿许家桥,力战斩荒草。五十年来生华发,常德霞光普照六零一。
红砖黑瓦今犹在,小台琴声早。东望万里几多远,金陵山高路长梦中晓。
☟☟
怀念601,致敬拓荒者
☟☟
视频加载中...
[xss_clean]
[xss_clean]
【一代人记忆犹新的601矿“钻石女神”】
钻石之光
钻石Diamond一词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坚硬、不可驯服。它是经过琢磨金刚石后得到的成品,号称“宝石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最坚硬、最珍贵的宝石。钻石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具备美丽、耐久和稀少这三大要素,被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 ”的中文翻译“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中国最为经典的广告语,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习俗,一枚钻戒成为承载两人爱情最美好的信物。
至2020年中国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钻石消费大国。冥冥中,与60多年前的601矿产生了隔空的关联。601矿,不仅仅是与土地有关的普通开采,更是赋予爱情价值的经典承载。
世界有30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中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十位,主要分布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
淘金,成为几代人的致富梦想
清朝道光年间(1820-1850)湖南西部农民在沅水流域淘金时先后在桃源、常德、黔阳一带发现钻石,当时钻石主要用作补瓷器用的钻头。
解放后,湖南省于1952年成立金刚石找矿勘探队,位于常德的413队在常德县的丁家港、许家桥等乡镇(现两地已经合并)经过两年时间的地质勘探,探明地下蕴藏了丰富的天然金刚石。于是一座代号为601的采矿企业在常德丛林开始了建设步伐。
当年矿部灯光球场及其四周景
现在的球场,那个立碑已经不在
说到601矿,不得不说同在常德的,帮助找矿的413队。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已经撤并为湖南省地质院)四一三队是一支集生产、工程施工、科研于一体的我国第一支金刚石找矿专业队伍,一直在湖南及毗邻地区从事金刚石、黄金为主兼顾其他矿种的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主要勘查并探明了常德丁家港、许家桥(现两地已合并)、桃源县城郊、沅陵县窑头、黔阳县安江4个金刚石砂矿,填补了我国金刚石找矿的空白,并以此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金刚石矿山,为发展我国尖端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红墙黑瓦掩映在婆娑树影里,早已人去楼空
一道锈蚀的铁门“锁”住日月春秋
墙上的编号还能看见
已经废弃的413队旧址
根据地质矿产部的指示,开矿地址就选在湖南常德的许家桥乡。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许家桥?
据文献记载,相传在明代,境内有一条河阻碍了人们的出行,有一户姓许的人家为了方便过往的商客路人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桥,许架桥由此而得名,因架与家音似,随着时间的流逝,就逐渐演变成了许家桥。
第一批拓荒者,脸上是劳动的喜悦
与共和国同龄的那一代人,奉献了青春
许家桥春秋时属楚地,唐代时属朗州,明代属武陵,1956年建许家桥乡,1958年改置公社,隶属金刚人民社区(2015年丁家港乡并入许家桥乡,是鼎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因为发现有黄金和优质金刚石等矿产,湖南省地质413队探明矿藏后,当年4月,国营601矿正式在这里征地筹建。
早期的钻石加工
601矿,是中国第一家钻石开采企业,主要负责开采和加工金刚石制品。这对于打破当时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发展中国的民族机械工业都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601矿于1959年建成投产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迅速发展,开采的大量金刚石制品被广泛用于机械磨具上,为我国的重工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01矿的金刚石上了“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我国制造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所用的金刚石就出自于这里。但湖南的钻石储量,产量都不大。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国际社会对我国开放了钻石市场,601矿及时转变了生产策略,开始了保护性的开采和生产。即保存了我国珍贵的矿产资源,又能满足我国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并帮助当地建起了人造金刚石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湖南武陵钻石工艺品厂”的牌子依稀可辨
至此,601矿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常德继红光、浦沅、电光、纺机之后又一个让人“再回首”的工矿业传奇。
老广场上的标语和伟人像
无声建筑
一直到本世纪初,601矿逐渐停止了开采和生产,如同一个巨大的工业博物馆,说着自己曾经辉煌的故事,然后年复一年的蒙上历史的尘埃。
一处完整的老建筑,假山叠翠,树木簇拥
多年来我几次驱车经过这里,总能看到一个典型的苏式筒子楼,隐隐约约的立在尘埃飞扬的公路旁,波浪型的屋顶如同探入天际的黑白琴键。然后有一年居然不见了,变成了横竖规整的商品房,我记得我失落的多看了两眼,从此再也没有关于601的太多念想。
树枝长到了屋顶,仰望往事的天空
二十年后无意寻访老601的痕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认为那里已经没有任何地标,而同行的朋友却说,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房子哦,有时间你可以去看看。然后有一天我们从许家桥乡政府前面右拐进去,在瑟瑟秋风里转了一圈,发现红墙房子依然挺立在丛林之中,恍惚间穿越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耸入云天的大樟树
从大门进去,桂花飘香
繁茂生长的桂花树,香了半个世纪
601矿是省字头的企业,与常德城区仅有十多公里。放眼四望,丘陵地带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油茶树、樟树等。周围与矿毗邻的,是斗姆湖、许家桥等乡镇。还有离矿部一公里、简称“四一三队”的地质勘探队和一个石油队。
601矿部办公楼俯瞰
601矿部办公楼侧影
初秋,板栗和柚子挂满枝头
在秋雨中怒放的紫薇花,铺陈着往事画卷
落叶在秋风中飞舞,如同人生起伏
各种花儿和植物,静得如世外桃源
两块颇有纪念意义的老式招牌
相对于常德的华南、浦沅、纺机等老牌企业,601矿更多的是低矮的屋舍,难觅轰鸣的机器和巍峨的办公大楼。给常德人的历史记忆,也非常单调,甚至说没有一家曾经辉煌过的企业该有的存在感。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沧桑港
很多老601矿人选择在这里颐养天年
这样的楼梯口,隐隐听得见鞋底轻叩的声音
青苔铺满围墙,人生即如四季
据说,围墙后面就是以前的电影院
阳光照在墙上,路灯已沉睡
夕阳下的消防栓
最有年代感的一组平房,可惜已经荒废
老木窗、时尚沙发和现代的空调
如果不是童年在这里度过的朋友提示,我都快忘记这个当年辉煌过的企业,在我的记忆里忽略它,任凭它消逝在历史的迷雾里了。
紫薇花已开,似待故人来
六七十年代,601矿以露天开采金刚石为主,附带开采黄金。建矿的元老们,从全国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用挖掘机和推土机将一片片山丘铲平后,搭建了车间厂房、医院、食堂、小卖部、办公楼和家属住房。成立了矿部、一矿区和二矿区。矿部就是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
编号1通向学校,编号2通向一矿二矿 ,编号3通向办公楼
六十年后的大门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斜坡
形如经纬线的鹅卵石
在朋友的指引下,当年的医院,从矿区侧门一个小道插进去,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下,秋雨打落的红叶铺陈着往事的轨迹,不知多少白衣天使们在这里救死扶伤。而今,只剩下黑洞洞的门窗,肆意攀爬的藤蔓。
大樟树如同往事的守护者,静看云卷云舒
这样的场景里,只差一个戴着护士帽的白衣天使了
黑洞洞的门窗里,藏着怎样的故事?
601矿子弟学校,就座落在矿部办公大楼对面的小山坡上。当时的初中学生,一开始都是说“德语”的“常德佬”。主要由三个单位的职工子弟组成:
负责开采的601矿、负责找矿的413地质勘探队,还有少部分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石油队。
编号1的是小学 、初中旧址,编号2的是幼儿园旧址
珍贵的子弟学校老照片上我们“读”到了那时的青春
当年参加党代会的601矿职工们
学校101、102建筑旧址
当年的大门,满满的积水,阻隔着历史寻访者
满是浮萍的池塘中,伫立着水泥石柱
学校内的老教室,满是苍苔
一九六九年,北京等大城市的大学、科研单位因为特殊原因紧急搬迁,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即今天由教育部直属的“211”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将战备搬迁点南迁到了湖南常德的601矿,一个月的时间火速完成搬迁。
601矿,创造了常德与北京和武汉的一次奇缘
这个时候,对于这些随着父母南迁的北京孩子,用常德土话来说,是“从米箩里跳到了糠箩里”。不幸从首都下放到乡村,“吃了大亏”。而对于601矿、413队、石油队的子弟来说,感觉是“常德佬”见到了“北京佬” 。见到了“从毛主席身边来的人”。见到了“从首都北京来的人”!真是天大的缘份啊!内心对他们无不充满了好奇和崇拜。
来自京城的北京妹子成了“常德人”
矿区因为有围栏,我们未能进去,但是从老601矿人的历史图片里,我们感知到当时厂房的高大,以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水塔是生产用水塔
仍在营业的601矿理发店
铁牌子上写着“民兵、工会、青年之家”
老建筑墙上的语录,读来铿锵有声
601矿曾经使用的公函用信封和红头文件纸
经典瞬间
岁月无声,江河依旧。
藏在常德丛林之中的601矿,横跨两个世纪,成就了一个共和国的传奇,也成就了一个普通601矿人的青春。他们如今散落在全国各地,有的甚至已经侨居国外,但是这段发生在常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经历的鎏金岁月,值得我们细细去回味。
来自华南的“厂三代”莅临601矿,听老人说昨日故事
601矿所在的常德鼎城区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她敞开大门,正以美丽的笑容等着601矿人,回家。
回家的路依旧,静待着故人的到来
秋日黄昏,拉长记忆的线条
细细的铁门,保护着这一片土地
倦鸟知归,欢迎回家看看
来自江苏南通的杨先生就是在六十年代末,北京院校搬迁至601矿的时候,从北京转战到常德的。当年他是在金刚石机械厂退的休。说起往事,他用舒缓的语气告诉我,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人生的轨迹与国家政策紧紧相连。
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帅气的小杨变成了赋闲在家的老杨,自己成了地道的常德人,但是他那温文尔雅的江苏口音,依然保留着。
机械厂的职工在新设备前留影
说到自己的青年时代,老杨如数家珍的说起当年的往事。他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11月13日,他直接从北京南下来到601矿,第一天看到丛林里的屋舍分散在山坡上,条件真的简陋。矿部代号601,属于保*MI单位,当时山东有一个701,河南有一个803,满腔的报国热忱让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走到了一起。
一张常德市一中的毕业照(拍摄于1970年)
据说,当年被称为“罗长子”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来矿里视察,随行的保卫都带着枪。到了晚上,人高马大的罗部长睡塌了矿里的木床……这一段往事,足以证明当时的601矿地位的重要。
金刚石购销公司的珍贵合影
常德市财会训练班合影
601矿职工江仕华在领奖(图片提供:江仕华女儿江景)
前几年,601的矿子弟学校80届同学组织了聚会,他们在邀请函中说——
曾经我们有个大家庭叫湖南省601矿,父辈都来自五湖四海,从襁褓开始,你我相识相知到高中毕业,我们一起尝过茶花蕊中的蜜糖,一起在清澈的钻沟河边打水漂,一起躺在竹椅上数夏夜的星星,还一起挤在人群中看露天电影……
真诚邀请各位同学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挣脱身边的烦恼,尽情享受老同学相聚的温馨——让心栖息,忘却忧虑;说说真话,谈谈友情;回首往事,畅想未来;交流感悟,相互鼓舞……
分别30多年,校舍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却在梦中时常相聚。30多年很长,长到可以让一个婴儿变为父亲母亲,30多年又很短,短到他们儿时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601矿二代江女士提供的儿时照片
已经模糊的合影,记录着601矿人的昨日芳华
恭送同事出国的珍贵照片
说起传奇的601矿与413队联合子弟中学,师资力量强大到你是做梦都不敢想象。他们有的是来自首都北京建工学院的教授,有的是福州、重庆、长沙等大城市来的大学老师,甚至还有海外大学的华侨。他们才华横溢,德艺双馨,风趣幽默,和蔼可亲,这些优秀的大学教授和老师们,让他们在初中就享受到了只有今天的大学生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老师们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和他们同甘共苦,他们都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601的教育事业。
一位老师在北京北海公园的个人照
其中很多学生一直从初中读到高中毕业! 同在一个课堂的孩子们,是由来自首都的“北京佬”和当地小山村的“乡巴佬”共同组成的。
这段千载难逢的奇缘,值得他们珍藏一辈子。
多年后他们再次相聚
413队聚会的视频截图
来自北京的孩子,组成了当时最炫目的“首都天团”。那个年代对于北京的神往,往往超越一切的艰难困苦。“北京妞”和“北京娃”成为湖南常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北京佬”操一口好听的“京腔”,普遍肤色白净,个子高大。他们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反应快,但又没有半点大城市人的架子。让个子普遍矮小、孤陋寡闻、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常德佬”大开眼界,如沐春风。就这样,他们同窗学习,开荒种地;一起打闹嬉戏,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北京妞和北京娃
601矿“逗姥”在自己的美篇文字里这样深情的描述当年的情景——
我们用弹弓射麻雀、上树掏鸟窝;河边摸鱼捞虾,水沟抓螃蟹,逮青蛙;草丛里,捕蛇抓蝈蝈;我们玩斗鸡,玩打仗;我们跳绳,跳皮筋;我们打乒乓、打篮球,更有羽毛球;我们夏天去游泳,冬天打雪仗;我们爬沙堆,收集花石头;我们唱歌跳舞,文艺宣传、热情奔放!
住在矿部以外区域的同学,还经常三五成群相邀,到矿部球场看露天电影,不惜披星戴月,听任路边草丛的蛙鸣虫叫,一边踩过泥土地,一边交流着电影观后感,返回各自的家。就这样,大家一起度过了快乐难忘的青葱岁月,“常德佬”跟“北京佬”学会了口头禅“向毛主席保证!” “北京佬”弄明白了“常德佬”说的“一炮块钱”, 就是十元钱的意思……
我们在同窗学习和玩耍嬉戏中,培养了纯真的同学情,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岁月会流逝,但是我们那段最美好的记忆却珍藏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并永远不会被岁月抹去。
北京妞和湘妹子
器宇轩昂的男女篮球队
水塔就在医院上坡附近
感恩那段难忘的岁月。
每一个从601矿走出去的孩子,也已经进入中老年,他们的每一次收获,每一点成就,都与那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同学的纯真友情、热情相助,密不可分。
601矿第三届初中毕业生珍贵的留影
他们从祖国的五湖四海来,不管来自何处,却已经将常德视为生命的重要部分,甚至当成一辈子的归途。当年热血澎湃的有志男女青年们,被岁月磨砺成了苍苍老者,他们的生命旅程里,必然将湖南省601矿所在的常德,视为第二故乡。
当年一起翻过的书
岁月无声,被折叠成发黄的相片,值得一生去回味
从601矿退休的杨先生亲自撰写的寄语(9月29日)
青春易逝,光阴难留。
发生在601矿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仅能从凤毛麟角的往事碎片里,去了解那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历史,和他们一起追忆曾经奋斗过的日子,也致敬那些长眠于这片热土的拓荒者们。
我提着相机,走过时空的隧道,身后是长长的背影,徒生感叹。我们可爱的父辈们,为了祖国的建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突然想起一句话——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走,只剩归途……
致青春,我们怎可不相见?!我们等你,来或不来,都在那里,等你!
小编第三次莅临601矿和女儿合影
时光不老,601矿留下最美的背影
六零一矿,闪耀常德丛林的钻石之光
主要文图来自2016年6月美篇号“逗姥”所发《奇迹(之三) 奇缘》,部分文图来自601矿退休职工杨先生及江女士、邓女士,所有翻拍仅做怀旧之用,特此致谢!
版权归原作者和照片本人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