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县域特色产业基地样本52
卢宁
邯郸市
曲周县不产辣椒,但是曲周县的天然色素产销量占全世界30%以上,并创造了辣椒红色素、辣椒油树脂、叶黄素产销量三个世界第一,产值达到30亿元。在天然色素行业遇到“天花板”后,又进而转向保健品、中药提取等生物健康产业,向百亿产值进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陆小县却打造出了世界闻名的天然色素之都,哪来的这么大的发展底气?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实现了麻雀变凤凰的蜕变?
一、率先崛起,占据先发优势
天然色素是指来源于植物或动物的色素。在食品添加剂引起国内社会关注之前,欧美各国就已经普遍担心经常食用含有化学合成色素的食品饮料,会诱发肿瘤或过敏等疾病,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天然色素来取代化学合成色素,天然色素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扩大,其中欧盟市场对于天然色素的需求更是以年均35%的增幅迅速增长。
1986年,国内的天然色素产业刚刚起步,曲周县企业家就瞄准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创建了曲周县天然色素厂,这是当时国内生产天然色素最早的厂家之一。一年后,他们研制的水溶性姜黄色素、水溶性辣椒红色素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用自己改装的设备生产出了第一批色素产品。
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提纯技术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标准,但直至上世纪末,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个难题,整个行业技术水平低下,不能连续生产。2000年,曲周晨光天然色素公司成功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于色素生产,引发了天然色素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至今仍在全球色素产业界独领风骚。之后,他们又成功攻克了天然色素溶残高等课题,使产品的相关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等原材料的色素提取率和生产成本消耗降低率超过了欧洲、印度等地。
2005年“苏丹红”事件发生后,市场加速了对合成色素的淘汰,增大了对天然色素的需求。曲周县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天然色素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研发的叶黄素、辣椒碱、紫草红等产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与此同时,他们先后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优秀大学生,并在全国范围内招聘技术骨干,充实了技术创新队伍。
经过20年的发展,曲周天然色素厂更名为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生物),在国内天然色素行业一路领先,迅速占领了国内国际市场,成为一家科技型、创汇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0家子(分)公司,主要研制和生产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提取物和精油、天然营养及药用提取物、蛋白油脂等,主要产品有辣椒红天然色素、天然调味品、天然药用提取物、营养保健品等四大类40多个品种,多项产品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天然色素产销量居全国之首,辣椒红色素产销量世界第一,辣椒精占国内产量的85%以上,叶黄素、甜菜红等品种均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小辣椒带出大产业
“一公斤干辣椒的价格约5元,而在曲周晨光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提取,能将其增值到35元。”曲周县副县长白雪松算了一笔帐,从干辣椒中提取色素、辣椒精、辣椒籽油、辣椒碱等产品,剩余的椒粕和籽粕等下脚料再作饲料卖,总价值是原来的整整7倍。小小辣椒何以有如此增值潜力?这就是特色农业的魅力。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唯一农字号上市公司、世界天然色素“老大”,曲周县的晨光生物主导产品是辣椒红、甘蓝红、甜菜红、姜黄、叶黄素等。由于原料仍然供不应求,晨光生物近几年先后在东北、新疆、云南等地建立种植基地70余万亩,带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用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晨光生物积极实行产业化经营,在曲周建起了紫甘蓝、甜菜、紫甘薯等水溶色素原料生产基地;在河南、山东、新疆建立辣椒生产基地;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建立了万寿菊种植基地,带动全国15万农户种植辣椒等农作物种植130万亩;在新疆巴州库尔勒市投资建厂后,推动当地辣椒种植面积达60万亩,巴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色素辣椒种植基地,同时晨光生物辣椒红色素产销世界第一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带着技术、资金、人才和生产装备,晨光生物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印度、赞比亚等国家建设工厂和种植基地,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增收,被赞比亚总统伦古称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晨光生物身上看到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市场越做越大,投资者进入市场的信心也就越来越足。在晨光生物带动下,曲周的天然色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11年,已经有河北瑞德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河北天旭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天然色素生产加工企业32家,其中规模企业已达8家,形成了天然色素生产加工企业群体。依托规模优势,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技术升级改造,并有效地转化为了市场优势。
三、依靠科技创新,赢得三项世界第一
从单一的辣椒红色素发展到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和精油、营养药用提取物、蛋白和油脂等四大类80多个品种;从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到世界重要的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基地,并在全球有资源优势的新疆、云南以及印度、赞比亚建立原料种植基地,晨光生物完成了华丽蜕变,创造了辣椒红色素、辣椒油树脂、叶黄素产销量三项世界第一,辣椒红色素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5%,辣椒油树脂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 2018年,实现产值30亿元,出口创汇9000多万美元。
成立于2000年的晨光生物,前身是一家不足10人的天然色素小厂。在无资金、无技术、缺人才的情况下,创始人卢庆国带领几个“门外汉”反复摸索、试验,攻克了辣椒提取物连续逆流提取、带柄提取等世界性难题,开发出复合溶剂同步提取辣椒红、辣椒油树脂等新技术,使辣椒红色素年产量从当初的三四吨增长到现在的5500多吨,占据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辣椒红色素、辣椒素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2009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6号溶剂油提取天然辣椒红色素的工业生产方法,使色素产品有机溶剂残留量降低到8PPM以下,比国家标准降低了6倍多,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提高辣椒精品质工业方法”专利的应用,使辣椒精提取量由30%提高到99%,溶解性、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实现了量与质的飞跃,这一创新使我国辣椒精实现了由过去几乎全部从印度进口,到替代进口并批量向印度出口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是晨光基因,人才是创新之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晨光生物开创出以“实验室经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小试摸索参数、中试摸索工艺、大中试验证参数工艺、批量生产并根据市场反馈改良工艺、最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将传统的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的“三步走”,做成扎扎实实的“五步走”,确保了产品开发一个成功一个,打通了产、学、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断头路”。
晨光生物通过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建设了国家级企业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多年坚持创新,当初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世界天然色素行业领军企业,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奖励59项,其自主研发的“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番茄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两项技术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晨光生物把辣椒红提取核心技术用到整个天然植物提取行业,产品也从单一的辣椒红发展到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提取物和精油、天然营养及药用提取物、植物蛋白和油脂等四大类80多个品种,带动了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蓬勃发展。
四、利用萃取技术优势,进军生物健康产业
在做大做强天然色素产业的同时,晨光生物发挥植物提取技术优势,把转型方向瞄准了保健品、中药提取等生物健康产业。
“全球天然色素年需求量约1万吨,我们已碰到了行业‘天花板’。”卢庆国说,要想突破上升的“天花板”,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值价值链。“全球保健食品80%的原料产自中国,我们把原料卖出去,欧美发达国家加工成保健食品再被国内消费者买回来,一出一进,原料与成品价格比达1∶100。”卢庆国看到保健品市场的巨大空间,决定将植物提取技术与保健品、中药生产结合,研发保健品和中药产品。
晨光生物经过科技创新生产的番茄红色素、叶黄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还新上工业大麻提取物、大蒜素等生产线,向生物健康终端产品领域进军。
晨光生物邯郸分公司是晨光生物布局的保健品和中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拥有日产能100万粒的保健食品软胶囊生产线和保健品固体制剂生产线。”晨光生物邯郸分公司总经理万海超说,他们已取得番茄红素、叶黄素等7种“小蓝帽”保健食品生产资质,完成备案18个。
番茄红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之一,有“植物黄金”的美誉。卢庆国在考察新疆分厂建设时,看到戈壁滩上到处是摊晒的番茄籽、皮,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商机,于是安排研发部门组织番茄籽、皮提取番茄红素研发试验。历经10年探索,皮渣番茄红素工业化高效制备技术终于实现突破,建成了一条大规模加工番茄籽、皮的自动化生产线,从番茄籽中提取油,从番茄皮中提取番茄红素,提取后的渣滓烘干后再做成饲料,番茄籽油和番茄皮渣冲抵生产成本。晨光生物利用番茄籽、皮提取番茄红素技术,在中国、美国获得专利,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番茄红素已成为晨光生物保健品家族的重要成员,而且实现了“零成本”生产。
别人眼中的下脚料,常常成为卢庆国眼中的宝。卢庆国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欧洲酿葡萄酒剩余的葡萄籽处理后用来肥田,回国后便组织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工艺、技术、装备,用欧洲废弃的葡萄籽先提取多酚,再提取籽油,渣子做饲料。如今,晨光生物葡萄籽提取生产线单线日可加工葡萄籽原料30吨。
2019年初,晨光生物完成了对邯郸金诺药业的收购,这标志着晨光生物开始进军中药行业,利用植物萃取优势,提升中药现代化应用技术水平。
以晨光集团为龙头,曲周县着力打造了生物健康产业园,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018年,该县生物健康产业实现产值4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4.5%。县政府积极指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申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全县现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一家、省级一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两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一家,省、市技术创新中心11家,市级研发机构备案150家。他们还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工业设计中心,通过借力深圳坐标跨界设计公司等知名工业设计企业,为晨光集团等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同时,县财政设立5000万元生物健康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速转型,将生物健康产业打造成百亿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