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P叔,一个在香港生活17年的老港漂,18岁提着两箱行李经过罗湖口岸踏上香港的那个下午还历历在目。这样算来,到明年我的人生正好被切成两等份,
前半部分属于内地,后半部分属于香港
。
2008年我刚从学校毕业,顺利的进了一家在中港知名度都颇高的报社,在香港做记者是一份极其没有“钱途”的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要轮岗上夜班,薪资也就比洗碗工高那么一些而已。
但是我没想到,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就在香港当起了
“房东”
。
一
2008年刚从学校毕业,我选择在观塘和人合租了一套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面积有700尺(约70平方米)大,没有家具和家电,租金为每月一万港币,我的房间每个月需要付3500的房租。
图源 | 网络
在我找到房子的5月份,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酝酿着那场金融风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股市每天都在跌,自97年金融危机以来连涨好几年的香港楼市也迎来了一波迅速回落。
从2018年4月-11月,香港房价平均跌幅已经超过了30%
,几乎各个楼盘都有含泪甩卖,只有少部分高端楼盘比较抗跌。
在当时,尚没有针对非永居的额外15%印花税,加上香港的首付比例最低可以降到一成,所以和家人商议之后,我们决定在香港买一套房子。
2019年初,在看过数十个楼盘后,我选择了将军澳的一套面积为908平方呎(约84.4平方米)的三居室,彼时的价格是400万,在父母的支持下交完20%的首付以各种税金之后,我
每月需要供款大概12K
左右。
这几乎是我当时一个月的薪水。
于是伴随着拥有自己房子的喜悦与现实的无奈,我把房子挂给中介出租了。
图源 | 网络
彼时随着房价下跌,租金价格也疯狂跳水,之前这套能租到9000元/月的房子在当时最高只能挂7000元,除去房租之后,我每个月需要承担5000元房贷,对于一个职场Junior来说,只有每月省吃俭用刷爆几张信用卡才能勉强续得上贷款。
就这样,拥有将军澳一套900呎“豪宅”的我,那几年都住在深水涉的一栋老旧唐楼里。
二
在香港当房东的这些年,记忆最深刻的当然要数各种奇葩租客了。
2010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差不多消散殆尽,香港各行各业重回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楼市自然也不例外,当时这套房子已经
涨到了接近600万
,房租也涨到了一万左右。
再加上当时,脱离Junior队伍的我薪资也逐渐水涨船高,供房压力大大减轻。
可就是在这么一个“丰年”,
因为一个租客,我开启了噩梦的一年。
租客是个来香港读研的内地男生,就叫他A吧,本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淳朴情感,我不仅亲自去帮A搬了行李,还同意了他房租月付的要求。
熟悉香港租房的内地朋友应该清楚,香港本地房东在租房给内地学生时的普遍规矩都是
半年房租一次付清
,另外交至少两个月押金,因为内地学生人生地不熟且大多家境较好,所以一般也很少与房东争辩。
图源 | 网易《港漂租房记》
就是这个极其糊涂的决定,开始了我接下来一年的“催租”生活。
租约上规定每月1号交房租,但是A从来没有遵守过。头两个月是晚三四天,我其实无所谓,毕竟人都有忙忘的时候,可之后A逐渐变本加厉,
动辄拖欠至月末,并且不催不缴。
而我每月月除都要还房贷,所以讽刺的一幕就出现了,每个月初,我都要一边催房租,一边找人借钱填房贷,在月末收到房租后再把钱还给别人。
在我和A说明情况后,他竟然说,
没有钱还学人买房当包租公,活该啊你。
没想到我出入社会经历的第一场毒打是来自一个学生。
这之后,A像是吃准了我拿他没办法,开始彻底不缴房租,每次问起来不是玩失踪就是家庭遭受重大变故(没错,A为了不交房租连至亲去式都能编出来当借口)。
可能有人会说,
这种人你报警啊,或者拿着合同上法庭告他啊。
但实际上像这种纠纷,警察也不会有作为,只能私下调解,没有判决执行。
而且在香港,租户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我先前还查到,
即使租户不交租,在6个月内,户主也不能赶走租户。
去小额法庭审理,就算我胜诉,如果他就是不给钱,那我也没有任何办法。
图源 | 网络
就这样度过了漫长的一年,我终于熬到了A毕业返回内地,临走时,他拖欠的六个月房租最终
只给了3个月
,剩下的用他的话说——拿房子里的家具抵扣。
从他的表述来看,甚至觉得我赚了。
三
时间来到2015年,在媒体工作7年自觉上升空间有限后,我和大多数同行一样,放弃了原本的新闻理想,凭借多年的媒体履历与资源被挖去了大企业的公关部门,清苦了7年第一次体验到收入暴增的感觉。
同时,
我也动了再买一套房的心思
。
于是在同屋苑又买了一套500呎的两室一厅用来出租,自己搬进了那套900呎的房子。
在买完房的第二年,港府把香港永居非首套房的印花税提高到15%,还对非永居另外加了15%的税
,现在回想起来,两套房子的购买时机都恰到好处,可能这也是冥冥中的天意。
在香港当“房东”的这么多年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在于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到了香港的“住房矛盾”。
图源 | 网络
从内地人的视角看香港,最深层次的矛盾是“土地住房矛盾”。
大家普遍认为香港的地产发展商是所有矛盾的根源,一些极端的观点甚至呼吁打倒发展商。
但是在香港,虽然多年来相对于收入来讲房价一直很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但是
香港人很少把住房问题当作最核心的矛盾。
虽然香港的住房问题严重,但我想还是要给大家几个观念上的修正。
第一就是看收入
,香港收入中位数大概是月收入2万左右,这个数字其实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要高。
如果你用收入水平、租金收益率或者是贷款利率来衡量,其实香港的房价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变态,它总价是很高,单位价格是很高,但是你用估值来看它并没有那么不合理。相对来说,更不合理的是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
第二,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件事情。
香港这些年来一千万以上的住房占成交的比例,基本上只有20%左右,其余80%都是一千万以下的
。内地朋友来香港,基本都是在市区,看到市区房价可能全部都是一千万以上,然后觉得大部分都买不起。
图源 | 网络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根据自己的收入购买了合理价格的住房。房价是从低到高慢慢起来的,很多人其实在低的时候就已经买了。
回顾我自己在香港的买房经历,其实可以正面佐证这些数据。
我的“房东”经历确实是吃到了香港时代发展红利的结果,在2008年的低谷入手,享受了香港楼市十几年的飞速增长,又在港府调控楼市的前夕再次购入。
但谁说,香港的红利已经结束了呢?或许10年后再次回顾,又能发现我当年没有踩中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