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理财
华勇(小财米儿观察员)
当前,在全面注册制之下,各类企业IPO的门槛降低不少,但面对诸多企业群类,如今IPO仍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味,有些“考企”应对自如过关斩将,但多数“考企”表现得“磕磕绊绊”,经过多次“回炉”才得“金榜题名”。
继2020年12月冲刺创业板未果之后,近日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田新材)再次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试图重启上市之路。
小财米儿对比两次IPO的详细申报资料,发现此次金田新材IPO有三个明显“换颜”:一是由创业板改为主板;二是保荐机构由中泰证券更换为国元证券;三是“胃口”变大了,募资规模也由10亿元增加至15.66亿元。
不过,对于再次IPO的金田新材,证监会监管层并未有丝毫放松,监管回函要求其说明此前撤回创业板首发申请的原因、是否存在被现场督导的情形,并要求金田新材就历史沿革、关联交易、规范性问题、信息披露、经营数据等共计31个相关问题做出进一步说明。
金田新材主要从事BOPP等塑料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规格、多型号、不同用途的高性能薄膜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细读此次新的招股书,小财米儿发现在历经近三年较快的增长、遭遇近年国内BOPE薄膜市场增速放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境下,金田新材2022年营收、净利润已出现双降,疲态尽显,同时在股权结构、内部规范、财务制度等方面也面临不少“内困外忧”的挑战,这给其IPO蒙上了阴影。
股权腾让有侵占国有利益之嫌,集团被列为失信人,关联交易缠身
小财米儿回顾金田新材的历史,发现其实控人方氏兄弟在金田新材股权的多次转让中获利巨大。招股书显示,金田集团2016年7月曾以1元增资取得股份后,再于2016年7月、10月以高于出资价格0.625元,即1.625元的价格向国有控股企业桐城建投和同安基金转让全部股份。方氏兄弟的金田集团,为此获利超1亿元。
2018年1月,金田新材与同安基金签订《增资扩股合同》,约定同安基金以3元/股的价格认购30,000,000股;2018年4月,同安基金与方文彬、方文翔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所持有的金田新材123,076,923股股份分别转让给方文彬61,538,462股、方文翔61,538,461股,股份转让价格为1.7727元/股,低于桐城建投3月对外转让价格3.55元/股,也低于同安基金增资入股价格。由此,方氏兄弟每股净获利1.23元,总共净获利1.5亿元。
招股书称,本次股份转让系方文彬、方文翔按照2016年10月13日与同安基金签订的《附属协议》中约定的价格确定方式进行的股份回购。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为何同安基金增资后3个月即向方文彬、方文翔以不到原来的一半价格折价转让股权?如此快速大甩卖的背后目的是什么?此次股权转让交易是否为真实交易,是否存在股权代持或者利益输送的情况?抑或存在侵占国有利益的情形?
业内人士指出,如此短时间频繁的股权转让容易滋生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问题,尤其是价格差较大的情况下,其中的合规性公平性必然需要对外充分披露、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金田新材的实控人金田集团于2021年11月1日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金田集团股东方文彬、方文翔和法定代表人方崇钿也卷入其中。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金田集团所涉风险信息高达199条。证监会也曾发出监管函,要求金田新材进一步说明并报告“其实控人金田集团至今是否仍为失信被执行人,金田集团的股东、法定代表人及管理人员是否承担连带责任,是否存在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情况?金田集团、方文彬、方文翔、方崇钿等是否存在大额到期未清偿债务,其所持发行人股份是否被抵押?”
值得一提的是,金田新材股东安庆安元(持股比例1.83%)系保荐机构国元证券的联营企业安徽安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国元证券持有安徽安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 43.33%的股权;同时,金田新材股东池州徽元(持股比例2.56%)亦系保荐机构国元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国元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且担任其执行事务合伙人的企业。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保荐机构国元证券与金田新材存在利益关联的问题,为此证监会要求国元证券就上述持股情况进行利益冲突审查,确认是否要回避,并加以报告。
金田新材的股东也曾存在对赌协议,而是否存在“抽屉协议”、所有对赌条款是否均已终止且未来不再恢复效力、对赌协议是否确已清理完毕,目前尚未完全搞清。
应收账款、存货规模持续增加,短期偿债风险增大
随着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金田新材的应收账款、存货规模逐步增加,短债风险也日益凸显,这无疑给其增加了不少无形压力。报告期内,金田新材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5,237.87 万元、12,443.38万元、17,560.29万元和 21,927.95 万元,占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5.33%、4.52%、6.03%和7.66%。
近年来,金田新材的生产投入、研发投入和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其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以短期债务融资为主,短期偿债压力越来越大。报告期各期末,其流动比率分别为0.45、0.56、0.68和0.72,速动比率分别为0.31、0.36、0.41和0.40,远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存在流动性风险。为解决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金田新材及子公司将所拥有的主要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用于抵押借款。到2021年末,金田新材短期借款余额高达7.53亿元。招股书显示,金田新材此次上市拟募资15.66亿元,其中6.5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可见其现金流量之紧张。
报告期内,金田新材资产负债率(合并)分别为 73.65%、61.08%、49.77%和45.15%,负债率虽然逐年下降,但整体比重仍然偏高。
报告期各期末,其偿债指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如下:
同时,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金田新材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2,527.85万元、26,143.93万元、33,511.43万元和34,355.89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88%、9.49%、11.51%和12.00%,逐年增加。
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累积负面效应已传导到企业,首当其冲就体现在财务数据方面。招股书显示,金田新材初步测算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为47亿至49亿元,同比下降1.49%至增长2.70%;预计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5亿至4.80亿元,同比下降24.94%至20.81%。
研发费用占比低、产能不足,外销占比过高
此次金田新材分别拟投入募资6.49亿元、2.67亿元,用于年产70000吨功能性聚薄膜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32000吨BOPE薄膜生产线建设项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金田新材报告期内BOPP薄膜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3.4%、63.8%、65.1%,并未满产,产能利用率一直不高。就这样,金田新材却还要募集巨资扩充生产线,新增加的产能将达到原来的一半。募资“胃口”大增,可是新增的市场需求从哪里来?如何消化大增的产能出口?这是令业界忧虑的地方,金田新材的新生产线项目或将面临不能实现预期收益或未达到预定目标的风险。
小财米儿还发现,金田新材虽面临严重的竞争压力,但研发费用占比却持续降低。报告期内,金田新材研发费用分别为1.29亿元、1.19亿元和1.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36%、3.12%和2.72%,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或将损害其核心竞争力。
此外,由于境外销售收入占比不低,因此金田新材亦面临较大的国际贸易风险——报告期内,其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57,670.33 万元、50,411.99 万元、59,935.23 万元和33,987.25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5.71%、13.80%、13.20%和14.88%。这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