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私募其他类基金单月备案数量跌破两位数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八月仅备案九只其他类产品,私募其他类至暗时刻到来》,引发私募业内对其他类当前困境的关注。而十月的备案数据发布后,悲观进一步蔓延,在十月份,获得备案通过的其他类基金仅五只,行业的底部又一次被穿透。
如果说,之前其他类牌照可能被中基协逐步收回的传言,还让很多质疑。但伴随最近几个月的备案情况,其他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濒临破碎。传言已经越来越像是现实。
对于行业内仅存的七百多家其他类管理人来说,活下去,或许是今年最核心要务。那么究竟该如何活下去?如何在这一轮漫长的冬夜中,保留希望的火种?
01
私募其他类十月备案产品数据分析
十月份共有五家私募其他类管理人管理的产品获得备案,这五只产品分别投向于政信类资产、不良资产、影视、应收账款。
首先,政信类产品值得关注,其是最近一季度中首次出现。
该产品管理人为重庆国鑫睿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投资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领域,其过往投资区域集中在四川省和贵州省的政府基建项目。其这次备案成功的产品——国鑫72号四川成都建设私募基金,便是针对成都市的基建类项目。在备案环境如此恶化情况下,能备案出政信类产品实属不易。
其次,影视类产品一直发挥稳定。
这个月备案的瑞熙紫禁城拾贰号影视项目契约型私募基金,是北京瑞熙国际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旗下的影视系列产品之一。北京瑞熙国际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主要投资于文化产业。其上一支基金产品瑞熙紫禁城拾壹号影视项目契约型私募基金,备案于2018年6月。可见影视类产品的备案,相比于其他类别,其备案情况相对稳定。但对于不具有影视文化投资经验的管理人来说,想要备案这一类产品,仍存在较高的门槛。
同时,受到娱乐圈税务问题的冲击,当前影视类基金募集情况并不乐观,市场反应从追捧到逐渐平淡,也为想要进军这一领域的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难题。
最后,关于不良资产类和应收账款类。
不良资产类别目前备案的几只产品,不具有典型参照性,对于想要备案这一类别资产的管理人,可以做多手准备。一方面,向协会递交不良资产产品的相关资料,做基金备案的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可联系一到两家实力、专业较强的地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将不良资产产品在金交中心挂牌备案,一旦中基协备案未通过,可发行金交中心产品。(但金交中心备案的一些劣势也要考虑,如销售端顾虑、合法性的保障等等)。
应收账款类产品,本月独苗是贺天(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贺天繁应收5号私募基金,通过中基协官网查询,该机构2017年9月登记,在2018年备案完成三只产品。但在诚信信息一栏中,有异常标明,异常原因是“未按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或重大事项更新累计2次及以上”。涉及到应收账款类产品,目前备案相对顺利的资产,主要以供应链应收账款为主,要求底层资产明确,相关合同、发票、进出货单一一对应,并具有一定支持实业企业的色彩。
02
债市与其他类私募困局的关联
债权投资是其他类私募的核心投资领域,当前其他类私募的困局,也与债权市场息息相关。
一方面债市为其他类私募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产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不良资产、应收账款、租金收益权、企业债券、政府PPP项目、城投债等等。另一方面,债市的波动,也影响着其他类私募的发展,良好的债市体系,可以增进投资者投资信心。而一旦债市体系崩塌,大量债务违约,也会引发投资者恐慌,进而冲击到其他类私募的设计、风控、募集、管理、退出等方方面面。
债市与当前私募其他类困局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债市爆雷风波,冲击着其他类产品的安全底线
债市作为其他类私募重要的项目端、资产端来源,构成了其他类私募产品的基础,而一旦这个基础出现问题,不管做了怎样严密的风控,都会冲击到产品的安全底线。
以去年火热的上市公司商票类产品为例。商票类产品的核心风控在于上市公司的信用,虽然持票人(基金)可向票据的前手追索,但往往票据前手是贸易公司,并不具有足额清偿的能力。而受制于商票类产品的自身特性,其缺乏相应的抵押或担保措施,整体风控极度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用。
这类产品,在上市公司运营情况良好时,其整体风险较低,上市公司违约率较低,整体产品安全底线较高。但在这一轮上市公司债务爆雷中,大量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情况 ,上市公司也打破了强信用主体的形象。
那么,依托于上市公司主体信用的商票类产品,自然而然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一些“网红票”出现了延期违约的情况,而通过诉讼、调解等途径,并不能完全挽回损失。一些机构不得不选择割肉离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商票类产品其安全底线不断降低,由于其风控措施单一,风险较高,在中基协看来,缺乏其他类私募产品要求的安全性、稳定性。达不到R1风险标准,不能视为低风险产品。因此,不断抬高了商票类产品备案通过标准。这样直接影响是,商票类产品除了四五月份短暂出现过后,在接下来几个月商票类产品销声匿迹。
所以,可以看到债市的爆雷,对于中基协备案标准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其他类产品的安全性。
(2)债市下行期,影响投资者信心,推高融资成本
债市遇冷,也间接影响着投资者信心。尤其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债务爆雷、企业债违约、城投债延期等消息,层出不穷。极大的冲击着投资者对于债权市场的信心,而对于其他类私募来说,过去其相比于股权、证券类基金的优势在于,产品期限短,收益稳定,安全性较高。但这一轮债市风波,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其他类产品的印象。其他类引以为豪的特点,安全稳定,在不断的产品延期、违约声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担心与质疑。
投资者信心的不断崩塌,对于整个市场影响更为深远。
一方面,其加剧了当前市场的资金紧张,推高了融资成本。对于融资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更大,也间接加剧存续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其他类私募管理人来说,募集端上缺乏优势,销售团队压力增加。同时缺乏优质产品进行竞争,导致产品难以完成募集,运营状况进一步严峻。
(3)债市波动,影响其他类产品的风控体系
如上一点提到的,其他类基金的安全与稳定,是其在投资产品中的核心竞争力。其完善且多元的风控体系,是保障产品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门。
但在债市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其他类基金赖以保障的风控措施其效能大幅度锐减。我们以主流的风控措施为例,抵押、担保、股东回购、股权质押等。首先是抵押,一方面受制于处置的时间,导致资金回流速度缓慢。另一方面,其他类产品抵押物通常以不动产(房产、写字楼、商铺)为主,其也受到楼市下行影响,抵押物的价值缩水,风控措施的保障力下降。
其次,是担保。不管是债务人股东担保,还是第三方担保,其核心在于担保人的担保能力。但在债市波动的背景下,不管是债务人股东还是第三方企业或个人,其担保能力都受到影响,一些担保人甚至自身也陷入债务危机中。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实现其担保的价值,也无法通过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实现债务的清偿。
最后,是股权质押,这里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为例。在过去,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是强有力的担保措施。但是,在现在A股市场寒冬期内,股权质押成为各大上市公司的常见融资手段,质押率不断攀升,但股价却跌跌不休,导致作为风控措施的股权质押,其价值不断缩水,也就意味着,其风控保障能力不断下降。
所以,并不能片面认为其他类产品风控不够完善,导致产品出现风险。而是要将这一情况,放在整个大环境下。
在过去债权市场稳定期,这些风控措施,足以对产品安全进行保障。但在波动期,将这些保障措施的效能不断的削减,引发了产品安全性的下降。
因此,其他类私募当前的困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单单是监管趋严导致。要理解当前其他类私募困局,就要从整个债权市场的背景下去分析。同时债权市场,与股权市场、证券市场也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关系,它们之间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相互冲击。而更宏观的角度,就要从中国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出发。
03
其他类私募的未来之问
从2018年3月开始,其他类私募备案陷入困境,整体备案审核趋严收紧。从三月到十一月,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八个月的时间。不管是中小型其他类管理人也好,还是大型其他类管理人,在这八个月中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不仅仅体现在项目端、募集端上,更体现在对从业者信心的打击。
在八个月中,各家其他类管理人都做了非常多的破局尝试,比如笔者之前写过的明股实债模式、地方金交中心备案、有限合伙份额等等。但这些尝试,只能暂时性的解决其他类管理人的生存的问题,并不能根本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局。
明股实债模式也好,地方金交中心备案也好,其都存在着监管上的风险,而伴随监管的加强,这些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大家心中都打着问号。这样的途径,也无法让其他类管理人有ALL in 的勇气。包括很多其他管理人,仍对其他类基金备案抱有一丝希望,关注着每月的备案信息。但不断下降的数字,一次次击碎着管理人仅存的信心。
行业的变局,已至。
不管如何去逃避,这个现实,对于其他类管理都必须去接受。那么基于这一现状,其他类私募的未来会怎样呢?
笔者综合各方的观点,将对其他类私募未来预判的观点分为两类:
乐观派
债市会复苏的,当前的其他类困局只是一时的,监管层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涤除一些不合规的其他类管理人,让其他类私募管理走向合规化道路。
因此,当前的困局虽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在2019年,监管层会对其他类基金重新放开。这时,在寒冬期能够熬下来的其他类管理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一举走向繁荣。
【观点支撑】
a.债权市场的重要性,监管层不会忽视,同时其他类在债权市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b.其他类管理人存量规模巨大,监管层不能轻易叫停。
c.其他类基金对于企业融资、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企业重要融资途径之一,如果将其砍掉,对社会融资渠道不利,对经济发展有冲击。
d.监管已有放松趋势,中央有进一步放水趋势,会逐步惠及其他类管理人。
悲观派:
其他类私募历史即将终结,当前备案数据已经说明一切。其他类管理人不要对监管抱有幻想,应该早作打算
。
同时传言其他类私募牌照可能被监管层收回,因此其他类管理人要及早转型,或选择申请最新的第四类牌照资产配置类,或选择申请监管相对宽松的股权、证券类牌照,在或者转型做私募服务、中介机构。要对于现有管理模式、资产端、募集端进行改革,积极转型,以做好未来其他类叫停后的准备。
【观点支撑】
a.当前其他类基金每月备案数量已不足十只,其他类私募备案已经名存实亡
b.监管并无放松迹象,其他类管理人新设登记基本处于叫停(除海外基金管理人外),行业阀门处于关停状态
c.当前备案环境下,众多其他类管理人在2018年度无产品备案,管理规模锐减,公司运营压力增大,这一现状如果持续到明年年底,绝大多数管理人无法熬过去。
d.去杠杆,去通道,仍是监管重点。伴随债权市场爆雷,监管层对债权投资只会越来越严格,不会放松。债权投资未来可能持牌机构才能做,类持牌机构的其他类私募将会出局。
e.监管层虽未有明确叫停通知,但通过备案方式,已经变现收紧其他类生存空间。最终的行业终点,是可预见的。
最后,笔者想说,不管是乐观派的观点,还是悲观派的观点,大家都是基于对这个行业未来的思考。困局之下,或选择接受,或选择改变,这些选择并不对错、优劣之分。
但最让人可惜的是,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有太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是这个行业自发性的成长与改变。
行业的成长,难免走弯路。但需要的是指导与帮助,而不是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