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睢宁,有一个教师世家,五代26人全是乡村教师。现在的大家长朱以勋今年81岁,从教47年。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倡环保教育,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他说,教育"兴家、富民、强国",就得先把农村的娃娃教好,这需要一代一代乡村教师接力传承。
“这就是大天鹅,当时被猎人打伤,我们地方的老百姓救助起来,死了以后我们做成标本,发现里面有6颗子弹。”在徐州雎宁县大余环保教育基地里,全国优秀教师、原徐州睢宁县大余小学校长朱以勋正给孩子上环保教育课。
这间标本室,是朱以勋当校长时,带领睢宁县邱集镇大余小学师生一起建起来的。不少珍贵的标本,是从猎人或者村民手中抢救回来的鸟兽,死后制成的,“爱国、爱和平、爱大自然,愿全球和平长盛,愿人间鸟语花香,这是我们教育的理念。”
朱以勋带领师生考察本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功能、贡献,制作千余只人工招鸟巢箱、兽窝,为鸟兽防御雨雪、繁育后代。
自己出钱成立小鸟、小兽医疗队,给它们治病疗伤,再放归大自然,“不仅是要爱鸟兽虫鱼,要爱天、爱地,爱各种植物万物,还要爱人。这样爱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果,学校老师的纠纷很少,学生、老师之间矛盾很少。”
1982年4月,朱以勋带领全校师生,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出《爱益虫、鸟、兽倡议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大余小学向世界发出的《愿全球和平昌盛鸟语花香倡议书》,有十多个国家830个团体,数万人签名支持。大余小学闻名世界,朱以勋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可他,依旧坚守着农村讲台,“中国是农业国,人口最多是农民,农民的素质不提高,中国强也强不起来。”
1991年,睢宁县大余小学被确立为江苏省省级环境教育试点学校,1998年被世界自然基金确立为中国绿色实验学校。退休后,徐以勋依然坚守在已被转做“雎宁县大余环保教育基地”的校园里。在他心里,更自豪的是家族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
“现在我的儿子、儿媳妇、女儿,我的孙子、孙媳妇,都是教师,我上面两代下面两代,统计是有26位长期教书的,我们家祖传都是乡村老师。”朱以勋自豪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入厂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追求。“因为教师工资比较低,每月才40元,如果进厂的话,每月都是150、160元。”二儿子朱淑君高中毕业后也想进厂,可朱以勋劝他回农村教书,“你都想去抓钱,农村教育抓不好。”
“说我们家如果你不当老师,就没有人能传承下去了。”在父亲的劝说下,朱淑君回到了大余村,当起了农村教师,“因为我知道农村确实缺老师,很多孩子希望年轻老师到农村教师队伍里来。不后悔,因为一路走来,肯定也有心酸,也有痛苦,但是也有欢笑。”
受他的影响,孙子、孙女也相继走上农村教师的工作岗位。朱以勋的孙女、宿迁市黄河小学教师朱雨晨回忆小时候与爷爷在一起时,“他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要做一个兴家强国的人民的好教师。”
孙子朱宇阳长大后,学的是幼儿教育,如今是当地一所农村幼儿园的园长,“他跟我说的最多的话,是一定要争当表率。”
1994年9月,江苏省教育工会授予朱以勋家“优秀教育世家”奖牌。“我祖父给我们定的家训是,教育'兴家、富民、救国'。到我教书的时候,我给我的孩子们提出的家训是,教育'兴家、富民、强国'。必须把中国人的子女教育好,特别是农村广大农民的子女教育好。”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仇煜 编辑/高若婷)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