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绿”动齐鲁 “碳”路未来 | 飞龙集团于艳娜:绿色门窗 低碳人居2、老广铝材隔热保温性能与建筑被动式3、从型材上料到成窗完成“全程流水线生产” 德才高科引领门窗产业绿色升级
“绿”动齐鲁 “碳”路未来 | 飞龙集团于艳娜:绿色门窗 低碳人居
室外超110分贝的噪音,关上窗秒安静;瓢泼大雨如注,关上窗滴雨不漏。烟台飞龙集团门窗研发工程师于艳娜向记者展示了超低能耗被动窗的奇妙之处。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住博会上,飞龙集团研发的FLGR100系列超低能耗被动窗隆重亮相,获得一致好评,主持相关产品研发的于艳娜自豪地说道,“这个产品已荣获中国康居产品认证、中国绿色建材产品‘三星级’认证、德国PHI认证等数十项荣誉,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深耕幕墙门窗行业15年,于艳娜见证了铝合金门窗从普铝、断桥铝到超低能耗的发展历程。“门窗要做到超低能耗,隔热条是关键。从开始的12毫米宽到24毫米宽,从单腔到多腔,再到增加填充物,隔热条经过隔热、全隔热、完全隔热的不断升级,隔音隔热保温效能更好。”
“这款窗通过了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证书,”于艳娜指着隔热条宽64毫米的窗告诉记者,“这种隔热条不仅更宽,腔体还填充了聚氨酯发泡,把保温层变成一个面,把热传导路径复杂化,隔热保温效果更好。”
门窗的设计研发,除了外观要美观,更重要的是性能,包括抗风压、气密、水密、保温、隔热、隔音、抗结露性能等。为了检验产品的各项性能是否达到要求,飞龙集团设立自用实验室,对每一个配套辅件、相关五金、门窗等新产品都进行实验测试。于艳娜等研发人员在实验室中,反复验证、测试、修改、迭代,确保每一款产品的性能都达到最佳效果。于艳娜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完美的拼搏精神,与研发团队一起,始终走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
隔热铝合金平开窗可通过调整产品系列、隔热条尺寸、腔体内是否填充保温材料等满足整窗的传热系数要求。飞龙集团研发的超低能耗窗,空腔内填充的就是聚氨酯发泡。
玻璃配置中的中空玻璃可通过采取暖边技术和填充惰性气体(填充量不少于85%)等措施提高中空玻璃的保温性能,通过采用高透玻璃原片和调整 Low-E膜层在中空玻璃的位置来提高太阳得热系数。
从事门窗研发多年,于艳娜有这样的职业病,“养成了走路爱抬头看的习惯,有时候朋友还笑话我说‘你走路不看道吗?’”其实,她看的不是风景,而是楼景,看的是门窗,“老百姓用上我们研发的产品,用得越多,说明越认可,心里还是蛮开心的。”
研发人员都有专注的“毛病”,碰见难题,于艳娜睡梦中都在解题。还别说,这种专注挺有帮助,有的难题她就是在梦中解开的。
专注才能专业,专业才能卓越。近几年,于艳娜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2018年6月6日,她还作为主要编制人,参与编制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建筑节能外窗-铝合金窗》(L18J701)和《建筑节能外窗-铝木复合窗》(L18J703)。她设计研发的“FL全隔热铝合金节能门窗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高品质住宅专项技术奖”。在2023年4月12日,她还考取了德国PHI被动房研究所“建造师”证书。
“我们自主研发的超低能耗门窗,还用在了烟台第一栋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上,助力城市更新,向绿色低碳发展。”于艳娜介绍,今年6月完工的飞龙集团创新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6605㎡,是烟台首个高品质超低能耗绿色公共建筑,采用了超低能耗门窗、新风热回收系统、太阳能光伏等多项绿色节能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建筑综合节能率约58%,建筑本体节能率约55%,能耗方面年节约标煤约1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3吨。研发中心具备了五恒的效果: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夏天基本不开空调、冬天基本不供热,室温保持在22-26度,湿度30%-60%。
“门窗不是简单的装饰,对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有重要影响。我会不断研发能源高效、环保健康、美观大方的绿色门窗,为低碳人居贡献一份力量。”于艳娜坚定地说道。
老广铝材隔热保温性能与建筑被动式
从隔热保温性能与建筑被动式设计适配性方面出发,随着建筑节能理念的不断发展,被动式建筑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在这种设计理念下,建筑材料的隔热保温性能成为核心要素之一。老广铝材厚料由于其较大的厚度和良好的热传导性能控制能力,与建筑被动式设计高度适配。
在被动式住宅和低能耗建筑的门窗、幕墙系统中,厚料铝材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室内外热量的交换,配合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和合理的建筑构造,实现建筑的低能耗运行目标。例如,在冬季,它能有效阻止室内热量散失,保持室内温暖;在夏季,又能阻挡室外热量传入,降低室内空调制冷负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节能的室内环境,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趋势。
从品牌形象提升与高端市场定位强化来看,老广铝材只做厚料有助于持续提升品牌形象并强化其在高端市场的定位。在高端建筑、工业制造、高科技领域等对材料品质和性能要求苛刻的市场中,厚料铝材的高品质、高性能和专业性成为老广铝材品牌的鲜明标识。
从型材上料到成窗完成“全程流水线生产” 德才高科引领门窗产业绿色升级
大众网记者 蒋甜 青岛报道
“6轴关节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智能坐标机器人,智能仓储转运系统,实现每条生产线均为流水线自动化生产,从型材上料到成窗完成整个过程流水生产,材料不落地。”近日,在青岛德才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建20000㎡智能生产车间,4条制造生产线的机器人正在智能分拣。据了解,这4条国际最先进的符合中国门窗特点的柔性制造生产线,年产高性能铝合金节能门窗50万平方米,满足超低能耗建筑需要。
6月26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4年青岛市绿色制造示范名单,青岛德才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获评“青岛市绿色工厂”。此次入选,是对德才高科在持续推动门窗产业绿色升级、构建绿色智能制造体系等方面建设成果、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充分认可。
那么,“绿色工厂”的制造工艺过程是如何?大众网记者在青岛德才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看到,机器人正在根据系统指令,自动夹取料车内的铝型材,并按坐标放到锯切中心设备上进行传送断料。
在自动贴码环节,原材料在锯切中心处按指令切割断料后,铝型材将被传送到智能贴码机下方,贴码机将对所有切割完成的铝型材进行贴码操作,赋予每支铝型材一个唯一的“身份证”。
在窗框、扇经过初步组装后,传送到数控四头组角生产线上进行自动撞角加固,记者注意到,该四头自动组角机采用18个伺服轴,可实现直接换刀无需调整。组角后注入双组份组角胶,并传送到凝胶库进行凝胶。
据介绍,该流水线由智能可视屏幕吊柜和流水操作平台组成。吊柜具有联动装置,可根据工人需求进行上、下、前、后位置随意调整。“窗框、扇凝胶结束,传输到组装流水线位置。工人进行屏幕触控操作,显示对应的工艺及五金、辅材,进行组装流水线作业。”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系统门窗智慧工厂指挥中心,记者看到,门窗智能制造系统,可输出数据至电子看板,信息化一目了然。
总控看板可显示生产线工作状态、产能、设备监控、数据统计报表等实时信息;中段的电子看板为齐套装置的物料追踪显示,指导物料上车及型材缓存,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后段的为组装工序电子看板,指导人工组装使用。
“所有加工信息、物料信息可与公司信息化无缝对接,并反馈所有数据、图片、视频等。”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条码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物料及产品质量可追溯,线上可实时查看。
传统的建筑门窗制造发源于机械制造领域,以铝合金门窗为例,制造工艺包括框或扇的型材切割、铣削、组角等成框或扇的制造工艺过程,及五金件、密封条、玻璃及玻璃压条切割与安装等成窗装配工艺过程,目前国内2万家规模行门窗企业有95%以上仍旧采用传统制造工艺。
那么,门窗智能制造的目的在于更高效、优质、柔性、清洁、安全,实现智能制造,达到成本低、效率高的个性化定制来服务用户。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德才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国内铝合金系统门窗的示范性智能制造生产线,对于建筑门窗产品的标准化,对装配式建筑行业、近零能耗建筑领域门窗产品的转型升级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提升建筑门窗的行业管理水平,必将对行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