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我们去杨溪来一趟文旅吧,看乡愁的古朴与美丽

频道:理财经验 日期: 浏览:0

在杨溪乡

有N多古建筑、古树

如一颗颗珍珠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生辉

它们承载着无数乡亲的记忆

留住了我们本土文化的根

趁着假期

我们去走走吧

既能感受古朴之美

又能体验游玩之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读起来很中国看起很中国的场景,记者在杨溪大塘村左家一座迄今三百多年的古牌坊上赫然见到了。

明朝杨溪乡人左阳瑞德才兼备,政绩显赫,贵为西江弋阳王女婿。当时朝廷为表彰弋阳王的女婿左阳瑞,立了此门楼,即省保望重中都门楼。穿过阡陌纵横,古朴而雄伟的国戚坊首先进入视野,呈八字形矗立,大气恢弘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

这座门楼的建造规模、雕花的精美以及题词都非一般牌坊所比。门楼的上下左右均有精美的镂空石刻图释,坊高六米,宽三米,带坊屋亭,进深三米。上额是石刻“霞塘”,横额是“望重中都”,落款是“乾隆已已桂月谷旦”。横额两侧是浮雕人物组合,大门两侧石柱间镶嵌有四组人物花鸟浮雕,栩栩如生,极尽精美,至今保存完好。浮雕的图案有豹 、喜鹊,寓意‘报喜’,瑞鹤祥云寓意‘天下太平’,也寓意品格高尚脱俗,青草上活跃的鹿则是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国戚身居高位,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这些非常中国的古代雕刻建筑元素内涵丰富,在这里均有呈现。

牌坊后面,几根木柱横杠,雕龙画凤。一片青砖黛瓦已经破败,荒草丛生,一棵梅树已经干枯。栽种梅花的人离去了,但梅花的气节和风骨,从未走远。斑驳的窗棂门框木雕依然精美,犹存昔日风采。

隶属于杨溪北斗村一栋两百多年的老屋里,赣式马蹄墙高高伸向天空,古意横生的木质房梁上,“飞”着一只锈迹斑斑的燕。唐人冯延巳在一首词里写: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首深情含蓄的《长命女.春日宴》,写尽了一个古代女子对生活对爱情的美好愿望,这份朴素、美好的情怀流传了千百年,在北斗村这栋古屋里有了现实载体。

从古屋旁的小巷里走出,又见一栋老屋,石质门楣上刻“蜚声艺苑”。细看字的落款时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字迹清晰可辨。村里老人说,明朝万历年间,村里出了位大才子,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官至四品。四字石刻为后来清初的重建。

门前有一排旗杆石。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它相当于古代的“荣誉证书”,以此彰显身份,光宗耀祖,激励后辈。固定旗杆的基座用上好的石质雕琢而成。因此,旗杆石经历了年深月久,外型依旧。

北斗村村口,一株古樟树以一树成林的气势傲然挺立。这棵古樟树的中心已经空了,仅剩部分树皮树干。然而,它依然站立不倒,透着一股勃勃生机。这股生命的力量,极具震撼力。

记者问询村里老人,得知这棵古樟树树龄达500余年,见证了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至于它的空心原因,老人说:它曾经遭雷击起火,熊熊大火燃烧过后,它面目全非、奄奄一息,很多人都叹息:古樟树毁了!

一树成林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树干中心全被烧穿的古樟树居然又起死回生了,想必称之为“树坚强”很贴切吧。

顺着乡间宁静的水泥路,拐过几道弯,承恩坊在路转溪头的厚岗村头忽现。此坊为表彰明代洪武(1399年)陈实两父子进士而立,始建于明朝。

牌坊是古时旌表饱读诗书才子的象征。树牌坊是表彰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这里记录了一个耕读世家的荣耀与辉煌。石柱大门,石刻浮雕,青砖砌墙。牌坊两边的人物图案浮雕及横额四周的浮雕图案异常精美。

几个老婆婆坐在牌坊前有几句没几句地闲聊,有如牌坊的石刻雕花一般安详。光线打在她们的白发上,这让记者有些恍惚,时光没有流失掉这座牌坊,没有让红尘完全吞蚀它旧年的光景。

不远处,村里一座相对规模秀气的牌坊又让记者驻足。不高,两米有余,行云流水般上刻四个大字“秀挹南山”,落款显示建于民国年间。

“挹”有承受之意,也通“舀、溢出”之意。这四字表达的是“三千弱水取一瓢”,唯我南山秀?还是杨溪山水秀比南山?还是南山秀色多得不得了,要溢出来了,连绵不绝?……这一风雅题词颇有些耐人寻味。旁边一池荷花开放,溪水潺潺,青山如黛,风水宜人,和谐共生。记者一时陶醉在这牌坊上几字的意蕴里,不愿离去。

夏梓村邹家的一座石桥,横跨小河之上,少说也有200年历史,古道、古桥、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村图景,江南风情尽显。

在高铁流行的年代里,孰不知在杨溪一个角落里,有一座火车站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光隧道里被悄悄隐没了……

当年,蒸汽火车喷着云朵般的白雾走来,清亮的汽笛声在山谷间回荡,山里的人们只要花上两角钱,就可以坐火车到余江城里。

今天铁轨还在这里向远方延伸,只是火车不再停留。几块铁路部门的标牌,让过往的人们记得这里有一段耀眼的岁月……

杨溪乡杨溪村这个商店的房子是1970年前后建设的,今天从外观到内饰,都保留着原有供销社的风格。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每一个村都有一个供销社。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物资,都要有计划的凭票从供销社购买。那个年代,供销社是村内最热闹的地方,在供销社上班,是很有面子的美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之后,供销社失去了原有的光环,逐渐冷清。

70年代的农村供销社,现在几乎很少见到了,大多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见到这样的场景,是否勾起了您的回忆?

在璜源村有一棵千年老樟树,它虽历经千年风霜,但至今挺拔健壮,生机勃勃,犹如擎天大伞荫蔽大地。更令人称奇的树底下的树洞十分宽阔,同时可以容纳十个人以上。

老樟树根部粗糙硕壮,验证着岁月的流逝。与其他大树不同的是,大樟树底下有一个大洞,而走进去,可谓是别有洞天。由于空心,树洞直通树顶。在树洞的四周,更有五六个大大小小的小洞,仿佛天然的窗口。而整个树洞面积更是达到两平方米左右。内里摆一张八仙桌不成问题。在当地,村民们把古树当成村里一宝予以保护。

在塘井村何家,一棵千年古樟并生7枝主杆巍然屹立,人们赐名“七姊妹”。它们高大苍翠,结蓬盖顶,驻立在村口,像门神一样威风凛凛,不惧八面来风;也像慈祥长者仪态温雅,迎来送往。它们掩映着波光粼粼的水塘,呵护着依山就势的村落,渲染了古朴空灵的况味。

古樟脚下就是古道。“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这里又何尝不是贺知章笔下的一景呢?村里老人说,当年村民在树下卖茶沽酒,带给人们多少休憩的愉悦,也成全多少孩子树下流连嬉戏的快乐。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上述几座杨溪的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也折射着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那些古树依然牵动四方游子眷恋家园的乡土情怀,永远成为绿色家园的精神慰藉。

习总书记说: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在世声熙攘里,在苍烟夕照中,这些古建、古树依然生机着,矗立在乡村的日新月异里,守望着我们的乡愁......(陈建红)

高端铝合金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