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街位于赤峰西部,阴河川中段,阴河北岸,距赤峰70公里,何时成为集镇不详。大庙街,之所以叫“大庙”,是因为此地有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金庆寺”,俗称“四方庙”。因此得名,后大约清末年间,在大庙街东门外的河边,立了一座全用石料凿錾而拼接成的小庙,庙顶是浅绿石头凿出檐脊,四壁墙及台阶底座都是浅粉块石垒砌而成。整庙约一人半高,正面凿有小券门和两个像大钱似的窗孔。在门上边,凿了“大庙”两个小字,故有人说:这就是“大庙”的由来,叫“小庙”(小庙子)不小,大庙不大。实则这是一种误解和误传。
大庙在解放前,是赤峰地区的一个重要街镇,是村镇所在地。民国年间,赤峰县在大庙设四区,区公所设在西街西头路北,伪满时期赤峰县(后改为翁牛特右旗)在大庙设置警察署,地点仍在区公所原址。两街中间是“四方庙”,西街西头有一座城隍庙。街后山顶有一座瓶式白塔。
大庙所处位置是两条河汇合处的内侧,南面是阴河,东面是别拉沟(蹩龙沟)河,大约在清晚期,别拉沟河发洪水,通过塔子山底时,直接向南冲出一条河道,把大庙街从中间冲断,形成东西两部分,东边为“东街”,西边为“西街”。中间的河叫西小河子。这次水把“四方庙”的东配殿房冲毁。
大庙东街东有东河,西有西河,南有阴河,形成四面环水的形势。过去赤峰地区,有些年份夏秋季雨水比较充沛,经常有山洪暴发,东街曾多次受到洪水四面围困的威胁。(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政府和当地群众在塔子山口垒石修坝,将西小河子截流,东西街又连成一体。)
大庙街从东到西约3华里,就一趟街。临街房舍多为青砖起脊瓦房,排列呈竖立台阶形,即路北门面房子东边前凸,西边房子比东边房子后错,路南门面房子则西边的比东边的前出,相错距离大约都是各从几尺到丈余,直至街头。俗称“狼牙”街。
大庙地处赤(峰)围(场)交界,是商品的重要集散之地,它吸引了赤峰西半部和围场东部及东北部大批的顾客,来往于此。在民国期间(包括伪满时期),大庙逐渐形成赤峰西部农村的商业重镇。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商贾陆续落脚大庙,或行商或坐铺,有些名气的商家多时达四、五十号。商户多为前铺后店。到伪满时期,生意比较兴隆的商家有:东街西段路北的“庆祥号”(公社医院),是以经营布匹、绸缎为主的百货商号,它的东家是河北人李庆和李祥哥俩。其他路北有“东盛兴”(后称高台阶),“万增祥”等,路南有“增庆成”(于兰亭开),“德厚源”“庆远昌”、“复聚成”等,都是杂货(百货)商店。药铺有“万和恒”、“义合亨”,还有点心铺七、八家。西街路北有“源兴长”(王鑫斋家开)等等。店铺销售旺盛,街市甚显繁华。做买做卖吆喝声不断,赶集上店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很有一派农间小集镇的气象。
大庙东西街之间,在西小河子西岸矗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庙宇,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四方庙”(金庆寺)。这座庙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建造的。是一座藏式喇嘛庙,占地约 25 亩,座北朝南,庙前是一开阔场地,为做大型佛事和跳鬼所有。庙院四周有围墙。走进山门,庙院第一进是一座高大砖木结构的天王殿,殿内东西两侧,分别站立四尊硕大泥塑彩绘四大天王神像。每尊高达一丈五尺有余,雕塑工艺精湛,天王面容、眼神、姿势逼真,塑像的头、身、四肢比例合适,进殿仰望四大天王的姿态,逼人的眼神,即刻让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顿生肃然起敬之感。
我曾瞻仰过一些庙宇的“四大天王”像,但多数不是矮小臃肿、比例不适,就是塑像缺乏神采,都不如家乡“四方庙”的四大天王塑得那么庄严威武。天王殿后东西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磨砖对缝的砖木结构,飞檐斗拱(耸脊),四角檐头上挂着铃铛,风一吹叮铛作响。楼高两丈有余,上下两层。钟、鼓挂在上层,每天由值日喇嘛按时敲打——“晨钟暮鼓”。
庙内这个大钟,呈下截稍粗些的筒状,钟翅也稍外翘些。高约五、六尺,重千余斤。钟壁特厚,钟的外面铸有蒙汉文字。铸造工艺非常精细,钟体没砂眼、毛刺。钟声洪亮,余音绕梁。据传早晨敲钟,距大庙十二华里的公主陵能清晰地听到钟声。这架大钟在廿世纪五十年代初,被一商人从供销部门以废铁价钱买走、熔化。据说这架钟由金、银、铜和铁等多种金属合炼而成,而且贵金属的比例很高。它的声音厚重、悦耳,外表庄重美观,且品相完好,没有些许损坏。现在讲,可以说是“国宝”。但在砸碎旧世界的声浪中,如此坚固的大钟,也只能以灰飞烟灭,粉身碎骨的结局,告别神灵和人世。可惜!可叹!
沿着大块青砖铺的地面向里走,庙院正中间就是这座庙最辉煌耀眼的主建筑——“四方大殿”,也就是“四方庙”。这是一座宽、深各五间的正方形大殿,总面积与后十五间相等。高三丈有余,双层飞檐,大块白条石砌的五六尺高的底座和台阶。底层是青砖墙壁,上层四面皆是木制窗棂和门扇,底上两层各均用几十根约一搂半至两搂粗的油松做柱子,明柱都红紫颜色。底层高约两丈,殿厅高大宽敞,殿中雕梁画栋,墙壁上有神佛故事的彩绘,殿内供奉佛像多尊。蹬上木梯到二层大殿,这里放置着正月十五庙会跳鬼用的一排排大头和尚和面目狰狞的牛头、马面等鬼脸头具,还有作法事用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鼓、铙、钹、镲等。我们小时候曾跟小伙伴一起偷着爬上大殿,带上头具嬉戏玩耍过。
大殿高高的正脊两端有高高卷翘的形似龙尾的正吻,伸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的垂脊的中下缘有扬起的垂兽,紧下端有五、七个形态各异走兽状小瓦饰立于其上,飞檐下挂有串串风铃。
大殿脊顶正中央上面竖立一座用“风磨铜”打制的顶子。形似“压腰葫芦”,高约四、五尺。从远处了望,金光闪闪,明亮夺目。为整座“四方庙”增添了无限高贵、庄严、肃穆的景象。这是庙中的又一件宝器。但这个“风磨铜项子”,在解放初荒乱时期,不知所终。
绕过“四方大殿”,迎面是一行行壮实的文冠果树,再后面就是一条脊十五间罗汉诸佛的殿堂。雄浑宏伟。前有宽敞的廓檐,十四根粗大的明柱、矗立堂前。佛殿正面全明,高大门窗扇都有雕刻精美的图案,殿内两壁有彩绘。房梁都是粗大的方子木,檩木都附两层“嵌”,椽子也是见方的,所有木料全是油松(落叶松),据说这些木料全部出自大庙南山。十五间屋顶全用青灰筒瓦瓦成,檐头的瓦当和滴水图案都很美观,墙壁全部是青砖磨砖到顶,工艺精湛。
庙东西两侧原还有配殿和禅房,东配殿早年被水冲毁,未留遗迹,西配殿及禅房,年久失修,有的坍塌,有的做了民宅,在庙墙西,到解放前后,还有三间瓦房(马汉臣居住)。此庙香火,大约从民国年间就逐渐衰落,至伪满时期,几乎没人主管,我记得那时整座庙只有一个喇嘛在看管,大家都叫他“二喇嘛”,是蒙古族人,家住大庙梁前天益隆。他一个人住在“十五间”西头,生活来源只靠化缘,生活非常困苦,无奈每逢过年,除夕夜他拿用黄表纸做成的“书”向有钱人家送,化得一些生活费用。解放后“二喇嘛”逃荒到林东,至五十年代初,回到大庙后回天益隆老家了。
解放后“四方庙”,无人看管。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整座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泥塑佛像被砸烂或搬到南河套冲毁,铜佛像被人顺手带走。庙中经卷散失,被人们拿去做“洋册子”(妇女做针线活夹丝线用的)、学生书皮或当做引火柴。经卷印制很精,有的是黑底金字,纸都是用绵子(丝)制成厚似薄大钱,非常柔韧。庙内殿宇庙舍的砖木,附近群众随时不断地去拆扒,或用或烧,未几,整座庙就面目全非,破烂不堪了。唯独这“四方大殿”坚固异常,上层门窗早已拆走,下层砖石也拆扒一空,最后只剩几十根圆柱裸露在苍穹下,傲然挺立在风雨之中,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二层大殿和殿顶。十几个月后,终于在一次肆虐的狂风中轰然倒塌。落房木料运走修了大梁沟桥。整座庙至此彻底消失,最后只剩下十五间一面敞的空房壳子。十五间庙房,于一九五三年改做学校,为解决学校门窗所用木料,学校将附着在檩子上的檩嵌锯下,做了门窗,解决了学校初建时的困难。
原大庙街最显著的标志建筑是街后身偏西北方向塔子山顶的白塔。它建于清康熙年间,大约和“金庆寺”所建时间相近。从东边大道进大庙,刚到蜘蛛山,向西望,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耸立在塔子山头的白塔,像一宝瓶,通体皆白,形状与北京北海白塔一样,只是比它小些。塔底座是白色条石砌成,塔身圆瓶状,下段粗,上段细,像瓶颈,最上有塔顶。全用青砖砌成,外抹麻刀石灰。底层直径估计有三丈左右,整体塔高估计(约)十丈有余。甚是壮观。外出人归来,一见白塔,就像到家一样,心情豁然开朗。
此塔在解放战争时期,曾遭过炮轰,但未受大损。后于一九五几年,被当时某部门非理性的盲目的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炸毁拆掉。赤峰西部仅存的一处完好的古建筑文化遗迹——白塔,从此在这块土地上消失,大庙人再也见不到这聊以为本地增色、引为自豪的白塔了,实令人痛哉!塔毁后,从塔基底下,只扒出大量糜烂的黍子杂粮和一套腐烂的铠甲及弓箭,其他一无所获。
方玉珊,农历1937年腊月出生于赤峰县大庙街,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大庙韩营子小学,大庙中心学校(教导主任),小庙子学校(负责人),大庙学校,大庙高中,当铺地社中,当铺地中学(校长),县区委调研室,红旗中学(工会主席)工作。1956年平泉师范学校中师毕业,文革期间内师大中文专业函授毕业。从教45年,1998年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