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班彦村搬出穷山窝 旧貌换新颜

频道:知识问答 日期: 浏览:0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位于大山深处的班彦村启动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几年来,搬出穷山窝的班彦村,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实现旧貌换新颜,一步一步踏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幸福路。

在海拔2500多米的青海互助班彦新村,今年56岁的吕有金正在和老伴儿扩建酒坊,搬下大山四年来,吕有金的酩馏酒名声在外,生意也越做越好。

青海互助班彦村村民 吕有金:要酒的是太多了,酒供不上了,然后是用断桥铝,我这里面喷两间房子,扩大酿酒的规模

几年前,吕有金还和祖祖辈辈一样,居住在新村对面海拔2700多米的大山里。搬迁前,沙沟山上共有129户村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们过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日子,面临着出行、吃水、看病、上学、务工、娶亲等六大难题。

青海互助班彦村村民 吕有金:用水、喝水以前有个木桶就是背水吃,这个我妈背过,我是挑水吃。有些是苦水吃不了,用水酿酒很不方便,特别辛苦。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状,当地政府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2016年年初开始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山上村民实施集中安置。

青海互助班彦村村民 吕有金:搬迁以前,有些人就是担心下去以后没有地种了,我们吃个啥啊?很担心怎么生活。

搬到公路旁的班彦新村后,家家户户通水通电,用上天然气,吕有金家也住上了200多平米的农家小院。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吕有金办齐了经营酒坊的各种证件,靠着祖传的手艺,第一年就挣了15万元,轻轻松松脱了贫。针对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班彦村还制定了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措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青海互助班彦村第一书记 袁光平:我们搬下来以后发展了村上将近大小10项产业,具有民族特色产业。你比如说是我们的盘绣园、八眉猪养殖、光伏,还有我们的酩馏酒、温室大棚等等。

这个由政府投资300万元占地1500平米的盘绣园,如今已成为班彦村的重点民族产业。依托土族特有的盘绣,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增收。最初的145名绣娘中,贫困户占到了93户。

青海互助班彦村村民 张卓麻什姐:以前我住在山上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一年挣不了两万块钱,现在我一个人这一年下来挣个两万,我真的很高兴。

搬迁前,由于交通闭塞条件艰苦,沙沟山上100多户村民十年没娶过媳妇,有20多个光棍。搬出大山后,条件改善,收入增加,张卓麻什姐不仅娶了儿媳妇,还有了小孙女。这两年,村里的医务室、生态园、电商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今年9月,经过半年建设的班彦幼儿园也正式投入使用,张卓麻什姐的小孙女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头一次走进幼儿园,开启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青海互助班彦村村民 张卓麻什姐:以前娃娃们没有上过幼儿园,现在我们的娃娃们都上过。共产党的政策真的太好了,我们生活发展发生变化很大的。我们这些绣娘们是很幸福,你看一天坐在盘绣园里面、有笑有说的这么开心。

挪出穷山窝的班彦村,解开脱贫的“死结”,乡亲们过上了“忙并快乐着”的日子。在近十项民族特色产业的带动下,班彦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09元,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村集体收入也实现零的突破,在2019年达到了23万元。

青海互助班彦村第一书记 袁光平:搬出大山以后,班彦村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我们老百姓酿着酩馏酒,哼着花儿,做着盘绣,轻轻松松地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现在的班彦村,老百姓真的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端隔热门窗

系统节能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