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东向”飞跃——梧州市加快融入粤桂区域合作出成效观察2、别买油条、天然泉水、蒸蛋糕……贵州曝光22批次不合格食品,你家有吗?3、有色产业第一大省的生态之困
“东向”飞跃——梧州市加快融入粤桂区域合作出成效观察
大美西江畔,东向新崛起。在刚结束的穗梧战略合作第二次市长联席会议上,现场签约5个合作项目。
近年来,梧州加快融入粤桂区域合作成效显著,分别与广东省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茂名五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定期召开市长联席会议,商定涵盖广佛肇梧一体化建设等220项重点合作的项目和事项,总投资2467亿元。
区域合作展现的强劲动力,靠什么?梧州市委书记黄俊华认为是,梧州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政策等比较优势,坚持面向珠三角的“东向”战略,在主动对接先进生产力中实现加快发展。
“东向”奋进,互联互通添动能
一天59趟动车下广州,与广东多个城市实现高铁“公交化”;梧州到广东的5条客运班线列入省际运力发展计划;繁忙时,通过水上穿梭巴士一天可发货到广州10多船……
不知不觉中,随着互联互通能力的增强,梧州向东的时空距离更近了。枯燥的数据背后,折射的是粤桂合作的日益密切。
8月30日,梧州西江边,中外运李家庄码头,“贵港天佑6689号”货船停靠在泊位,内贸平台负责人陶禄指挥工人作业,一个个装有石材、碳酸钙粉等货物的集装箱被吊装上船,即将发往广州市黄埔、南沙等码头,再转至全国各地。
“便捷的水运是梧州的一大优势,现在平均每天有6到8艘货船发往广州,高峰时期梧州往广州一天可发10多艘货船。”陶禄介绍,广州南沙港至梧州港货运“穿梭巴士”是穗梧两地航运合作的升级,2015年开航以来,李家庄码头与广州等城市的业务联系日益繁忙,成为梧州区域合作的一大成果。
摊开梧州的向外互联互通网络图,我们会发现,眼下,长洲船闸扩建工程、岑罗铁路、梧州机场迁建工程等一批粤桂互联互通大通道项目快速推进;广州南沙港至梧州港货运“穿梭巴士”高效运营;梧州至广州、佛山、肇庆、云浮以及区内多个城市实现高铁“公交化”;梧州与广佛肇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年底前建成通车;梧州至广东茂名、电白、化州以及岑溪至茂名、藤县至茂名等5条客运班线列入省际运力发展计划……梧州构建公、铁、水、空现代立体交通新格局,使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畅达联通,与广佛肇战略合作城市更“亲密无间”。
为更好地为粤桂合作服务,梧州列入自治区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的14个项目也在夜以继日施工,粤桂试验区江南片区路网工程、赤水圩作业区码头二期、紫金村码头项目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基础设施的提升,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东向”靠拢,产业联动增后劲
从广州转移梧州超过亿元的项目25个;从佛山转移到梧州并实现转型升级的陶瓷企业19家,实现产值137亿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从珠三角等地区引进优质企业近100多家,占入驻企业80%……
数据显示,近年来,梧州主动向东靠拢,累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3127个,投资额高达2340亿元。这是梧州利用广东相邻便利的地理和交通条件,推动跨省区产业对接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
近日,梧州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内,鸿图精密压铸公司年产2万吨精密模具压铸件项目新购入3台进口压铸机。这是该公司最先进的设备,所生产的汽车铝合金压铸件精度更高、光洁度更好。“公司从东莞逐步把生产线转移来梧州,企业发展趋势一片大好,今年1-7月已完成出口货值近1000万元,部分订单已经排到2020年。”鸿图公司负责人表示。
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合理流动,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鸿图公司发展正是梧州市实施“东向”战略的成功案例。
自2012年起,梧州分批次引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陶瓷建材等一批有规模、有效益、有水平的重点产业及企业,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产业合作成效显著。入驻藤县陶瓷产业园的奥达佳公司,引进了最新的机械手,开启了园区的机器人时代。
主动敞开向东“近邻”之门,使梧州成为吸引粤港澳产业转移的“磁场”。从珠三角等地区引进优质企业100多家,比亚迪、中兴、国光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丰歌低碳等具有生产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成功进驻粤桂合作试验区,而20多家高耗能企业被婉拒进入。
“东向”融入,区域合作成果丰
与广州市确定广佛肇梧一体化建设事项等73项,总投资超过271亿元;与肇庆市确定粤桂合作试验区建设及社会公共事务同城化等102项,总投资超2117亿元;与云浮市确定岑罗铁路共建及现代农业合作等16项,总投资115.3亿元……
借东风引领新发展。在区域合作这篇大文章中,梧州主动融入,将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紧密联结起来,先后与广州、佛山、肇庆等城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定期召开市长联席会议,共商粤桂合作项目和事项。目前共商定广佛肇梧一体化建设重点等合作项目和事项220项,总投资2467亿元。
数据背后,折射的是区域融合和深度合作的迫切愿望。今后,随着持续的沟通对接机制,以及这些项目的深入进行,向东战略将推动梧州与战略合作城市在经贸往来、人文交往、产业发展、社会管理事务等方面不断融合深化发展。
“穗梧两市正迎来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加快建设的大好机遇,我们应当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谋求深度合作,切实担当好推动粤桂战略合作的‘先行者’‘排头兵’。”8月25日,在结束穗梧战略合作第二次市长联席会议后,梧州市市长朱学庆对两市继续增进合作充满信心与期待。
“随着粤桂两地高层、部门、企业建起多方沟通对接机制,两地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合作将更加紧密。”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表示,广梧合作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今后要加强规划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平台对接,借力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加强项目对接,推动融合共享。(记者 吴凌平 潘 登 通讯员 祝 琳 原文编辑:邹乐)
别买油条、天然泉水、蒸蛋糕……贵州曝光22批次不合格食品,你家有吗?
近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关于22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
通告显示,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组织抽检餐饮食品、淀粉及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糕点、食用农产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特殊膳食食品、饮料8大类食品740批次样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和判定,其中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718批次,不合格样品22批次。
不合格食品涉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黄曲霉毒素B1、毒死蜱、镉(以Cd计)、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指标。
具体情况通告如下:
一、贵州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黔春路分公司销售的、标称安徽聚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蒸蛋糕(乳酸味),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二、贵州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花溪大道分公司销售的芹菜,毒死蜱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三、贵阳云惠万家生鲜超市有限公司渔安新城店销售的、标称贵州旭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糯玉米花(蜂蜜味),经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检验发现,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贵州旭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四、贵州德旺佳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红小米椒,镉(以Cd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五、习水县洪波山泉经营部销售的、标称赤水市金宇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楠洞饮用天然泉水,铜绿假单胞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六、习水县土城镇兰宇苕丝糖经营销售的、标称贵州省习水县方德苕丝糖有限公司生产的方德苕丝糖(核桃味),经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检验发现,其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贵州省习水县方德苕丝糖有限公司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七、仁怀市华联万家购物超市销售的、标称长沙市香大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豆糕(绿豆味),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八、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民生路集贸市场91号(经营者:邓海燕)销售的尖椒,镉(以Cd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九、沃尔玛(贵州)百货有限公司六盘水钟山中路分店销售的、标称六盘水黔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组合式方便米粉(贵州花溪牛肉粉),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十、松桃林新玉小吃店销售的油条,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十一、标称贵州省松桃百山溪山泉有限公司生产的百山溪山泉饮用天然泉水,铜绿假单胞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十二、标称贵州省石阡县清凌山泉水厂生产的清凌山泉饮用天然泉水,铜绿假单胞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十三、贵州众力佳诚超市威宁有限公司销售的、来自鑫宝肉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猪肝,镉(以Cd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十四、威宁县盛辉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宜良县匡远镇福兴食品厂生产的玉米虾味片,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十五、铜仁市碧江区水晶阁土鸡馆使用的自消毒餐具(盘子),大肠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十六、铜仁市碧江区蔡氏餐饮店使用的自消毒餐具(大碗),大肠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十七、凯里市顾宜富小吃店销售的油条,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十八、标称锦屏县天龙山泉水厂生产的天滋泉饮用纯净水,铜绿假单胞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十九、标称锦屏县八佰山泉水厂生产的饮用天然泉水,铜绿假单胞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二十、都匀市芳缘餐饮经营部使用的自消毒餐具(铁盘),大肠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二十一、都匀市芳缘餐饮经营部使用的自消毒餐具(铁碗),大肠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二十二、普安县超群饼屋销售的乔饼(苏麻味),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针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省市场监管局已责成相关市(州)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市场监管部门已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市场监管部门已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以上市(州)市场监管部门应按规定的时限和要求,将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核查处置情况,及时向省市场监管局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来源: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
来源: 多彩贵州网
有色产业第一大省的生态之困
有色产业第一大省的生态之困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李 禾 策 划:刘 莉
“敷衍应对,表面整改问题突出。”督察组分析认为,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正确认识、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致使相关部门对企业只检查、不处罚,不断放松监管要求。
江西省宁都县青塘镇赤水村,远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坐车经过十几分钟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和接近山顶的地方,原本青翠的林地中突然出现两块大面积的“秃斑”。总共100余亩、超过10个足球场的空地上,堆满了深灰色的尾矿砂。运输过程中扬散的尾矿砂,随雨水流淌到各处,道路被尾矿砂所覆盖,和周围的一片绿色格格不入。
江西省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其中,有色金属产业是江西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丰富的矿产资源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近年来江西部分县市在矿山开采中违法行为乱象丛生,群众关于矿山附近区域环境污染的举报不断。在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前往江西省,调查这个有色金属产业大省的生态之困。
尾矿砂随意侵占林地耕地
原来能直接喝的溪水,如今洗手都不行了
文章开头提及的山林间随意堆放的尾矿砂来自江西朝盛矿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采选冶为一体的民营化工企业,下辖矿山、硫精矿选厂、硫酸厂等。
最高处的尾砂堆场,距离山顶大概还有100米,记者跟随督察组继续往山上爬。来到山顶记者发现,在已被推平的空地上,有一个没有任何标示的简陋大棚。大棚下是砌成四格的水泥池,每个格子里都存着黄色的污水,池子边是锈迹斑斑的输送带,把尾砂、矿石等从山坡输送上来。经过督察人员查看,发现这是一个打着“资源综合利用”旗号,实则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散乱污”项目。今年1月还在生产。
违规堆放尾砂,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督察组翻阅大量材料并在现场仔细查看后发现,朝盛矿业在尾矿库尚未建成的情况下,从2011年开始违规开采硫铁矿,从未开展过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还持续违法侵占了107亩林地、9亩耕地用于露天堆放尾矿砂。接近山顶的堆场,通过原有的山涧河溪,尾矿废水直接排入半山腰简陋的水泥池中,流经的涧溪底部呈现非常明显的黄色印迹。
4月21日,在该矿渣处理池现场核实情况时,记者碰上几位赤水村村民。得知督察组正在调查环境问题,一位大姐诉起了苦:“我们家附近的小溪,原先水很清能直接喝。现在都发黄了,连洗手都不行。小溪里的水也越来越少,从去年冬天开始有的地方都干了。”为此,朝盛矿业给赤水村每位村民一年80元的补偿款。“80元能做什么?我们那么干净的溪水都没了。”大姐说着话望向小溪的方向。
对朝盛矿业的环境问题,群众已多次举报。记者在江西省政府网站“第二十三批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中看到这样的举报内容:“青塘镇赤水村新塘组和饭塘组山场非法采矿,每天十多辆大货车装运矿产资源,而且挖机、铲车日夜在加班生产,导致新塘组和上屋组的上百亩农田无法种植,粉尘污染非常严重”。
早在2020年8月,相关部门就对朝盛矿业下发了《关于限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通知书》,但从本次督察情况来看,收效甚微。
尾矿砂侵占林地、耕地随意堆放,造成山林破坏、环境污染的案例并不鲜见。记者跟随督察组发现,江西全南县龙源坝福兴金属矿也一直没有建设尾矿库,共侵占了13.7亩林地和7.24亩耕地,长年用来违规堆存尾砂、废石。
江西省在2019年度矿山开发整治专项行动中指出该企业存在“未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义务”等问题,而企业所谓开展的矿山修复工作,就是直接在尾矿砂上植树“复绿”,所栽种的树苗基本都已经死亡。但即使如此,全南县依然上报,称其已经完成了矿山生态修复。
“伪装修”代替真修复
开展生态修复的老矿山,仅占六分之一
就像一位督察人员形容的,开采后的露天矿山不修复就像大地上的“疮口”,“必须包扎好才能长出新皮肤”。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修复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直接体现。但记者跟随督察组却在江西看到不少生态修复难落实的情况,甚至出现以“伪装修”代替真修复的现象。
在本次督察中,督察组接到群众举报:位于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下住村委羊禾坪后面的新余庆发采石厂、新余市钛申采石厂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这两个采石场只开采不修复,用绿色的网盖住开采面“伪装修”。
督察组赶到现场,发现庆发矿业今年3月底已停工停产,生产设备已拆除,但针对该矿存在的越界开采的违法行为,新余自然资源局渝水分局下达处罚文书,罚款116189元。钛申采石厂并没有开展生态修复,开采区仍存有大量物料堆放,物料采用了防尘绿网覆盖。
据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函》要求,各地应依法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加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2018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指出,江西省个别地方石材矿山未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随后,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矿山开发整治专项行动,排查发现,新余62座露天矿山开采中存在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共计111个。
根据《江西省矿山开发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力争200家老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但据督察组调阅资料和现场核查发现,近年来,新余关闭矿山55座,开展生态修复的只有9座,仅占六分之一。
目前,新余市共有12家矿山通过了绿色矿山验收。然而督察组随机抽查两家,现场景象触目惊心,“绿色矿山”并不绿色。其中,锁匙坑采石厂违法违规,擅自新增石料加工生产线,道路碎石抛撒、积尘较厚,扬尘自动监测设备损坏并长期停用,物料堆场无“三防”措施。但该采石厂在绿色矿山验收考核中却得到“满分”。江西俊宜矿业有限公司石灰粉运输皮带未封闭,物料装卸车间粉尘无组织排放,车间四壁和顶棚堆积厚厚尘垢……
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依然在用
有毒废物随意堆放,排污超标数千倍
推开大余明发矿业有限公司“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的大门,里面积水严重,部分危险废物还泡在水中。仓库外墙的指示牌上显示:这里存储的是“鼓风炉除尘收集的烟尘”,主要有毒成分是一氧化铅。
督察人员质问:泡在水中,各种危险废物就混在一起,将来怎么转运?
明发矿业有关人员回答:昨天下了雨,来不及处理,这是为了应急。
“为什么不把水排入应急池,反而排到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督察人员的问话显得有些焦急,“如果不让你们打开库门,就这样隐瞒过去吗?”
这种焦急是有原因的。
明发矿业是一家铅冶炼企业,利用外购的危险废物原料生产粗铋铅合金等,这意味着原料和废渣中都会出现危险废物。危险废物具有危险性、有毒性以及传染性等特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危险废物中的有毒物质将通过地表径流、自然降水渗入到地表水或聚集在地下水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记者在明发矿业“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旁边的一个大棚里,也看到堆放着大量危险废物。这个大棚四面并没有封闭,仅在顶部有一层塑料棚,塑料棚上还有很多破洞,一旦下雨,将对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早在2019年,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就向大余县通报了明发矿业存在突出环境问题。指出其危险废物原料、新产生的危险废物随意堆放在不同车间,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生产车间漏雨积水严重,未做防腐防渗处理,无渗滤液收集系统,此外,还有大量鼓风炉渣、脱硫渣露天堆放等问题,要求停产整治。
但是大余县在明发矿业还没有完成环境问题整改的情况下,批准其恢复生产。据大余县提供的资料,从2019年以来,明发矿业非法处置的危险废物多达7000余吨。现场检查发现,企业还有6000余吨危险废物随意堆放于厂区内,地面污水横流,大量灰渣随雨水外排到环境中……
再生铅锌冶炼、铜冶炼等有色金属冶炼是我国危险废物重点产生行业,也是本次督察的重点。
无独有偶,在江西永丰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作为有色金属再生冶炼企业,江西龙天勇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天勇)先后违法建设了11台国家明令淘汰的燃煤反射炉,用于再生银、铅等有色金属生产,烟气无组织排放严重。自2008年以来,企业将25000余吨高炉渣、水淬渣和含铅烟尘等危险废物随意堆存在生产车间和物料仓库,大量灰渣被冲刷进入雨水管网,外排到环境中。
对龙天勇厂区内雨水沟采样监测发现,水中镉浓度59毫克/升、铅浓度41.7毫克/升,分别超过《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直接排放标准的5899倍、207.5倍。暗查还发现,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雨水排口周边土壤铅含量1800毫克/千克,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风险管制值1.6倍。
上交罚款后,即可不闻不问
“以罚代管”敷衍应对,表面整改问题丛生
地方政府“以罚代管”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多次通报的问题,本次督察发现,全南县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门就出现“以罚代管”的情况。
针对全南县龙源坝福兴金属矿侵占林地、耕地,长年违规堆存尾砂废石的问题。2020年8月17日,当地林业局对其非法征用林地行为,处以182600元罚款;当地自然资源局对其非法侵占耕地处以62746元的罚款。
24万余元的罚款上交后,全南县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门就对其违法行为不闻不问。这导致企业肆意排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督察中记者发现,正是部分县市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和纵容,让一些企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变本加厉。地方政府部门为什么会这样做?“担心企业受行政处罚而不能享受退税政策,影响当地营商环境”是根本原因。
以本次督察发现的“永丰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染严重”案例来说,2018年江西省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时,群众就曾多次举报永丰县龙天勇长期非法排污、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永丰县工信和生态环境部门也多次对企业开展现场检查,但从未处罚。
针对群众举报,永丰县上报的整改材料称,龙天勇已经进行了天然气改造。但督察组在现场检查时发现,龙天勇虽然安装了供气设施,但从未使用天然气生产,日常生产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燃煤反射炉。
“敷衍应对,表面整改问题突出。”督察组分析认为,永丰县委、县政府没有正确认识、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致使相关部门对企业只检查、不处罚,不断放松监管要求。甚至在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要求上报排查结果时,永丰生态环境局还隐瞒园区企业废水存在超标排放问题,虚报企业无环境违法行为。
根据生态环境部5月14日发布的《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完成督察进驻工作》一文,在江西,督察组受理群众举报3862件、已办结1301件,责令整改3468家、立案处罚412家、约谈党政领导干部297人。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