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不简单!
他是解放战争的参与者,
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
他是党的地下交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复员后,
他当了一名铁路装卸工——
△复员军人证书上,年轻的胡元祥
胡元祥
永安车务段退休职工。7月11日,记者来到胡元祥在永安的家中采访。今年96岁的他耳聪目明,对6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仍记忆犹新。他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人们的忠诚、勇敢、奋斗、努力,都是为了国家富强,百姓生活更好。
党的地下交通员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胡元祥从房间里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宝贝,其中有一个红色小本子,封面上印有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下面标有“‘五老’荣誉证”5个字样。
老人一边介绍,一边打开这本荣誉证书,上面写着“胡元祥同志系连江县敖江乡(镇)仔洋村(街)人,于解放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是老地下党员,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特发此证,以作纪念。”
这是1985年11月,连江县人民政府给胡元祥颁发的荣誉证书。从这一本小红本子说起,老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参军前我是农民,在家里帮忙种地。”胡元祥老人告诉记者。临近解放时,这个小山村的宁静被打破了。胡元祥回忆,当时,国民党到处抓壮丁,村里的很多青壮年都被抓走了,那段时间的日子他过得心惊胆战,东躲西藏。
“一听到风声,我就躲进家里的阁楼里。”胡元祥回忆,“经常一躲就是大半天或者一天,蹲在上面不敢动,生怕闹出了动静。”
当时,村里有一名共产党地下交通员,负责传递秘密情报,平时与胡元祥多有接触。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有意要将胡元祥发展为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在平时传递情报时,他便有意带着胡元祥一起行动。
有一天,这位地下交通员得了重病,咳得厉害,卧床不起。于是,他将胡元祥叫到床前,将传递秘密情报的重任交给了胡元祥。胡元祥答应了。不久后,这位老交通员病逝,胡元祥接过了这一“接力棒”。
“他不相信别人,只相信我。”接过任务时,胡元祥虽然觉得以后随时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但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他铁了心要完成好它。从靠山的仔洋村出发,再到临海的连江县城,此后,他每次都按时完成任务。
“他们在纸条上记下几个字后,我拿着字条即刻出发。”胡元祥说,“路上怕遇到敌人泄露了机密,为了确保情报万无一失,我出门前在身上的衣服找一个破洞或撕开一个裂缝,将字条塞进衣服缝里,这样不容易被发现。”
所幸的是,胡元祥每次执行秘密任务都很顺利,在途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也没有发生危险的事件。就这样,胡元祥带着秘密跑了好一段时间,而具体干了多久,老人现已经记不清了。
据老人回忆,当年传递信息时靠的是单线联系,至于对方是谁,是否还有其他同仁,他全然不知。好多年后,他才听说,当年其实还有另外一名地下交通员和他一起奋战,而他到底是谁,至今也未能知晓。
解放战争结束后,胡元祥回到家中又干起了老本行——种田。
△“五老”荣誉证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胡元祥一家7口人,有5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仅靠家里的几亩地,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农闲时,胡元祥就到福州市区拉黄包车。本以为能贴补点家用,但在大街上还是经常遇到反动派残余势力,生活不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胡元祥感到迷茫。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见胡元祥也已老大不小了,寻思着给他定门亲事。于是,父亲托人给胡元祥介绍了现在的妻子蒋招招,不久后两人便定下亲事。
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战火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全国上下很多有志青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得到这一消息后,胡元祥告别了父母和未婚妻,背上行囊就到了参军报名地点。“我要报名,我要加入抗美援朝战斗!”到达报名点后,胡元祥在人山人海中高喊着自己要参战的决心。
“如果是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我们可以被优先录取。”1951年,胡元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第二批入朝志愿军,胡元祥成为27军80师238团一名炮兵战士。
“火车一过鸭绿江,我们就下了车,接下去的路程全靠双腿跑,头上有很多美国的飞机在巡逻。”回忆当年坐火车穿过鸭绿江情景,老人依然历历在目,“因为怕被敌机发现,飞机飞过头顶时我们就躲在草丛里不动,飞机走后,我们开始跑路前进,这样徒步跑了半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后,胡元祥和战友住在防空洞里,为的是把部队和大炮藏起来,以防被敌人发现。此前,胡元祥并不懂炮,到了朝鲜,他这才真正开始学怎么打炮。胡元祥回忆,当时有一位军官在战地现场授课,部队驻扎下来后,并没有与敌军发生过正面交锋。
“当时我们使用的大炮,后坐力很大,后面30米内是不能站人的……”聊起往事,老人神采飞扬,“开始我们用的是我们国家自己造的大炮,平衡力差,容易倒地,后来用的是美国佬造的大炮,他们的大炮确实更好。”
在朝鲜呆了多久?又在那里过了几个春节?老人已记不清了。他说,那时候根本没有心思想这些,与打战无关的事情早就抛之脑后,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到了寒冬,最让老人难忘的是鸭绿江上的皑皑白雪,以及迫不及待想回家的心情。
“我们每个人腰上都别着4枚手榴弹,出门经常一踩到雪地里就摔个四脚朝天,手榴弹硌着我们的腰,疼得我们哇哇叫。”胡元祥老人呵呵笑着说,“每周我们去炊事班领一周的口粮,当时国内物资很紧缺,可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党和政府很关心我们。”
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由于军队的保密性,胡元祥没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这期间他杳无音讯,我足足等了他4年。”妻子蒋招招今年87岁,很多事已记不清了,唯独这件事她经常和孩子们提起,“我的父母以为他牺牲了,要给我介绍别人结婚。”
“不行,我一定到等到他回来!”每当父母提出让她改嫁时,蒋招招都这样坚定地拒绝了他们。战争结束后,胡元祥带着400元钱回到了家中,家人喜极而泣,尤其是未婚妻蒋招招。
在老人珍藏的宝贝中,有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徽章的正面写着“和平万岁”,背面印有“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的字样。老人将它拿出来后,用手擦了一遍又一遍……
它,记录了当时的战况,也见证了胡元祥一生最大的荣誉。
△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抗美援朝纪念章
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回到家乡,胡元祥与蒋招招完成了一场迟到的婚礼。结婚时,一座茅草屋里摆两把长条凳,这便是他们的家了。在这里,他们共育有3个女儿和2个儿子。
因为当过兵,胡元祥回来后被村民选为民兵队长,每天负责到家里对面的山头上站岗。在妻子的印象里,那时的丈夫几乎是不着家的,就连生孩子他都不能在身边照顾自己。
鹰厦铁路是我省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1955年2月21日,鹰厦铁路正式开工,1958年1月3日,鹰厦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鹰厦铁路通车运营后,1959年起,胡元祥调至鹰厦铁路工作,他先后到了来舟、沙县、洋口、三明等铁路部门工作。
“当时家里很穷,离开家时,父亲一挑扁担就挑起了家里的所有东西。一头挑着一口锅,另一头挑着一个箩筐,箩筐里放着年幼的我,全家就这样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大女儿胡真珠说,到铁路工作后,父亲成了一名装卸工,负责装卸火车上的货物。
“哎呦嘿,哎呦嘿……”老人不自觉地哼起了当年大家一起扛货包的口号。回想起这段日子,老人直摇头,那时装卸货物靠的是手搬肩扛,干的全是体力活,非常辛苦,“实行两班倒,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有时候为了抢卸,来不及吃饭是常有的事。”
而这些粗重的体力活中让老人觉得最吃力的是扛棉花。货车一到,架上两根板条,大家就赶紧忙活起来,一捆捆棉花被压缩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包,一捆大约250公斤,一节车厢约60吨,一趟下来往往挥汗如雨,精疲力尽,经常累到连路都走不动了。
跟随丈夫来到铁路部门,蒋招招成了铁路的“家属工”。大米、面粉、砖头、煤、矿……很多货物她都帮忙装卸过。
1978年,因为铁路部门的装卸工可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55岁的胡元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鹰厦铁路(资料图)
两代人的见证
循着老父亲来时的路,胡元祥的大儿子胡亨明和小儿子胡亨新也先后到铁路部门工作,现在分别担任原三明站客运值班员和三明北站客运员。
一家两代人,共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三明铁路的发展变化。
前不久,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南龙铁路三明站。走进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站在站台上,看见风驰电掣的动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时,老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拉着老伴在动车前忙着合影,拍了一张又一张……
“现在国家强大了,铁路发展太快了,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望着眼前这条熟悉又陌生的铁轨,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跟我工作时相比,铁路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以前的火车是烧煤的,我们在装卸的时候,煤渣经常钻进鼻孔、喉咙和头发缝里,一天下来我们的脸黑乎乎的。”胡元祥老人回忆说,“现在你看动车的车厢里,干净又明亮,看起来很舒适。”
1998年,胡亨明成为一名客运值班员,负责接发列车。从小就跟着父亲辗转到多地的铁路部门工作,他也是我市铁路发展变革的亲历者之一。
在胡亨明看来,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不管是货车还是客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货车一节车厢的载重量大概30吨,后来发展到40吨、50吨,现在一节车厢可运输70吨的货物。”胡亨明说,“70年代大多运输的是木头、竹子、砖头、水泥等,现在运输的是各种大宗货物。”
而客车变化更为明显,胡亨明回忆,原先的绿皮火车车厢里面放的是木头凳子,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是典型的“闷罐子”车。后来,车厢里的坐骑换成了皮质的,车厢顶上安装了风扇,再后来安装了空调,时速由原来的40公里每小时,经7次提速后,现在的时速可达近80公里每小时。
“现在的动车时速已经达到近200公里每小时,翻了好几倍。”除了提速外,让胡亨明最大的感受是现在旅客出门不再那么拥挤了,“过去,尤其是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因为太多人来不及上车,以前很多人是爬窗户进去的,上了车如果能在厕所找到一席之地,算是幸运的了。”
“铁路真正发生较大的变化,要从2000年之后说起。”三元区站党总支部书记王平有感而发,“90年代我去南昌上大学,当时的快车要坐12个小时,现在动车只需要2个多小时。”
和胡亨明一样,王平也深有感触,他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由于客运能力不足,遇到客运高峰时,车站会临时调整将货车改成客运棚车,车厢里没有灯也没有厕所,大家都就着车厢底板席地而坐,一到停靠点,大家都到轨道两旁“方便”。
“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旅客出行质量的提升。”在铁路工作20多年,王平说,“以前买票要排好几个小时队,现在可以通过手机网上购票、电话定票等,买票十分方便。”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采访结束时,胡元祥老人站起来,给记者唱起了《我是一个兵》这首歌,歌声铿锵有力,唱出了他对祖国的铮铮誓言,也唱出了那段无悔的峥嵘岁月。
(via: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