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没有生态环保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那么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生态环保则是落后的生态,同样不可持续。近些年来,永康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迈向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坚决贯彻“两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五水共治,下定决心打赢蓝天保卫战。
既要赚得进金山银山,也要守得住绿水青山。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个“绿色发展梦”,永康市的生态环保实现了与经济转型升级同步发展。生态环保治理真正走上了“美丽经济”发展新路。如今,低头看水,越发清澈;抬头望天,越发湛蓝。永康人的头脑也如这水这天变得越来越清明。
敢“加”更敢“减”
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历史场景
10多年前,石柱镇下杨村村民杨其化每每经过家门口的李溪,都会忍不住摇头叹息。这条他年轻时经常下水嬉戏的河流,因为生活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原因变得脏乱不堪,臭不可闻。杨其化说,那10多年他就没怎么去李溪玩过。这条李白曾饮马的著名河流,一度变得十分不堪。
现实影像
如今,杨其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李溪走走。“不是我吹牛,李溪是永康最好的几条河流之一。”杨其化现在说起这话来底气十足。一改过去的冷清荒凉,现在的李溪成了全省“最佳河道”,两岸树木茂密,卵石铺就的河滩曲径,四季有色、处处有景,每天沿溪散步休闲的村民络绎不绝。
过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伤害。五金产业“低散乱”企业众多,工业废水、废气直排现象屡禁不止,有悖于经济增长的初衷。固然,使水质变差的原因有很多,如城镇和农村污水收集率、处理率没跟上时代变化,河道清淤不够彻底等,但影响最大、污染最严重的还是粗放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对此,我市既做着“加法”,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企业创建,推行工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又敢于着“减法”,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产生和减少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近年来,该市连续启动“158”碧水蓝天工程计划,围绕“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的目标,实施5年计划,对8条主要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一项项治水治气的有力举措在永康大地上落地实施,从主动向20条黑臭河“宣战”,到淘汰“低散乱危”企业;从全域禁燃烟花爆竹,到强化污染废气管控……据统计,永康市共关停淘汰“低散乱危”企业1140家,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2万吨,淘汰高污染锅炉451台,黄标车及老旧车2.5万余辆。
不仅如此,永康市还将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治水新战场,主动适应和引领治水新常态,深入开展以平安巡防、“五水共治”等内容为重点的“一巡三查”活动,发动全市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团员青年、妇女群众等“四个十万”下沉网格开展巡查;建立剿劣定点帮扶机制,联合“河小二”、辣妈乡音宣讲队、剿劣文艺骨干团、环保执法队等14支剿劣先锋队伍,搭建起机关部门与402个行政村、21个社区帮扶结对的桥梁,真正实现了全民治水。
此外,通过推进“河长制”试点县建设工作,实施河道“三级三地三栖”巡查制度,巡河率居金华市前列。开展县级无违建河道创建,完成拆违面积3480平方米。致力推进生态廊道连接成线,加快形成绿道闭合圈,目前34个生态廊道实施类项目已开工建设31个,开工率为91.18%,完成投资33.2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71.13%。
数据导航
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排污企业2174家,其中立案112起,出具决定书60份,处罚金额361.64万元。持续推进“低散乱危”行业整治,整治提升“低散乱危”问题企业(作坊)623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12家。
今年1-7月,永康市5个金华市控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100%;桐琴交接断面氨氮同比改善5.9%,高锰酸盐指数同比改善14.6%,在永康江桐琴桥交接断面流域水质考核中达到优秀,并获得30.4万元的流域生态补偿,首次实现了该市流域生态“正”补偿。此外,章店断面氨氮同比改善26.1%,总磷同比改善13.2%,高锰酸盐指数同比改善8.7%。
严“管”更严“治”
“永康蓝”见怪不怪
历史场景
2014年1月4日,永康市民王晓贝看着难得一见的湛蓝天空,拍了一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这张随手一拍的照片引发了朋友的围观。数百个点赞、近百条的评论,都在惊叹“永康也有这样的天”。“那时候太难得了,一年到头,天空基本上是灰蒙蒙的。”王晓贝说。
现实影像
如今,“永康蓝”在永康人生活中已是常态,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日子已然见怪不怪。看到蓝天,王晓贝偶尔还会摆好姿势拍个照片发朋友圈,但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蓝天。因为呼吸道不好而养成戴口罩出门习惯的市民吴肖青,也终于不再需要口罩,可以放心大胆地出门了。
保卫蓝天,非一时之力。从早期的小作坊式铝加工整治,到全面施行“双禁”政策,再到如今的蓝天保卫战,永康市始终都在探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年来,该市启动实施新一轮“158”碧水蓝天工程,正式成立“蓝天保卫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蓝天保卫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围绕强化源头管控,深化综合治理方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结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解决大气治理难题;注重标本兼治,强化执法监管,建立由环保、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参与的蓝天保卫战联控联合执法制度;加大对建设扬尘治理力度,强化道路运输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推动城区餐饮油烟管理的全覆盖,开展汽修行业大气污染源综合整治行动,严控垃圾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行动……一条条科学严谨的制度出台,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永康市的空气质量也在一天天变得更好。
壮士断腕,当舍则舍,是保卫蓝天的决心。2018年,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传统黏土烧结轮窑,因高能耗、高污染、低档次而被全面清零;数量庞大的电镀企业,集聚搬入小微企业园,由园区实行集中供热、废水集中处理。
与全市工业经济息息相关的五金涂装行业更是迎来全面整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了120家涉VOCs排放企业清理整顿项目和22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与减排工业涂装行业治理项目,完成五金涂装行业655家企业VOCs整治,完成了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700吨以上的VOCs减排任务、5个重点企业VOCs深度治理示范项目。
数据导航
今年1-7月,永康市PM2.5均值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2%,同比持平。AQI指数有效212天,优良天数为203天,优良率95.8%,同比改善9.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0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同比改善13.7%。降尘量月均2.76吨,同比下降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