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铝合金门窗厂

频道:知识问答 日期: 浏览:0

文章目录:

1、投入280万跨越22道弯2、母亲严重晕车 四兄弟走50里山路推她去县城新家养老3、这里企业上市何以接二连三——湖北长阳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纪实

投入280万跨越22道弯

山路22道弯。(通讯员 黄善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潘庆芳 黄善君

一条2.8公里的山路,居然有22道弯,这样的农村公路您听说过吗?

复杂陡峭的地势,不能阻挡湖北交通把路修到村民家门口的决心。4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水连村。大山深处,山下是新贝河村民小组,山顶是金竹坪村民小组。

“小心抓好扶手。”司机提醒乘客。站在山底向上看,一条“弹簧路”曲折上行,两边都是悬崖峭壁。驱车从海拔201米的新贝河起步,车辆连续急转,一口气爬完陡坡。

这段2.8公里的山路,一共有22道弯,通往金竹坪每一户土家族村民家门口。这22道弯垂直落差300米,被当地人称为“倒拐子弯”“回头旋”。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村民居住分散。以前,新贝河到金竹坪这段2.8公里的路一直是泥巴路。

在第21道弯的尽头,一栋新建楼房出现在眼前,主人田顺高热情招呼记者一行进屋。“从前没通公路时,背篓就是运输工具,两只脚就是车轮。”田顺高说,从山下背一包肥料上山需要3小时,一头100公斤以上的猪要运出去卖,只能请人抬下山,一头猪卖1000多元,人工费就要花几百元。

2012年,这里通了路,但只是砂土路,通行条件差。田顺高说,那时小车开不上来,孩子们开车回家只能到山底,一车东西要分两三趟,才能转运拉上山。2019年,这条路开始硬化,但因山高坡陡、修路成本高,直到今年3月,全线才正式通车。

“这22个弯道很震撼,表明修路难度大。”水连村党支部书记田太池说,当时修建这条路时,施工技术人员纠结许久。从山下往上施工,当开挖到第2个“之”字拐时,上面的弃土把下面已修好的公路掩埋了。从上往下修,上面施工的砂石弃土全部堆在下面,当修到最低处时,清除弃土的工程量无法估计。两种方法试过后,施工人员最后选择了从最低处开始施工,边修边疏运开挖的砂石弃土。

水连村曾是国家深度贫困村,得益于交通扶贫项目,这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硬化这条通往25户村民家门口的公路,长阳交通运输局共投入280万元。田顺高是直接受益者,不仅运输物资方便不少,他家土房也变成了楼房。

公路硬化了,腰板也就直了。村民们依据低山、半高山、高山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木瓜等中药材1460亩、柑橘400亩……农副产品运出山越来越方便。

作者:戴辉

来源: 湖北日报

母亲严重晕车 四兄弟走50里山路推她去县城新家养老

图田海峰推着母亲。受访人供图

四兄弟推着母亲,走了23.9公里。

田太武推着母亲。受访人供图

一家人其乐融融,两位老人面前的保温杯是80大寿时,孙子孙女定做的。

11月18日,长阳资丘镇黄柏山村一组,海拔1264米的田家冲天坑湾下了今冬第二场雪。

往年这个时节,86岁的田开芬和84岁的老伴徐明菊只能自己动手,把火笼屋里的火炉点起,从清晨到晚上“猫冬”,手脚不便的他们还得自己做饭。

今年,他们在海拔77米的长阳县城,轻轻按下一个开关,就能打开燃气烤火炉,然后坐在沙发上,等着儿媳妇们做好饭菜端来。

老两口的“新生活”来之不易,徐明菊婆婆晕车不晕船,儿子们找来轮椅,接力把她从天坑湾老屋沿着乡村公路推到对舞溪码头乘船。23.9公里的山路,有38道大弯,数不清的小弯,四兄弟推着轮椅走了10多个小时。

离开村子前,让母亲多看老屋几眼

10年前,田太斌、田太文、田太武和田海峰四兄弟就想把父母接到县城颐养天年。

前些年,父亲田开芬做了手术,因感染出现过2次紧急情况,子女们将下山住的事情提上了日程,但被徐明菊拦住了。“母亲从今年开春后,身体机能下降地厉害,饭都没办法做了,更别说照顾父亲了。”田太斌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老大1993年去世了,“我现在是老大,把弟弟们召集起一致决定接父母到县城。”

11月2日,经一周劝说,徐明菊同意随孩子们去县城,几个儿子开始准备次日下山。

3日清晨,住在田家冲天坑湾附近的田太文和妻子早早来到父母家,给兄弟妯娌们做好了饭菜,一家人在伤感又高兴的氛围中,吃了可能是在老屋里的“最后”一顿饭。

8点半刚过,田太斌和田太文将母亲扶到准备好的轮椅上,田太武和田海峰找来一张床单,轻轻地围着母亲的腰绕了一圈,作为“安全带”固定一下。“母亲严重晕车,一上车就心里发慌,浑身不舒服,吐得厉害,吃什么药都没用。”田太斌说,“我们就决定父亲坐车,用轮椅把母亲推到资丘对舞溪码头坐船,她不晕船。”

要出发了,徐明菊突然流泪了,她觉得自己无法坐车,很有可能离开老屋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知道母亲舍不得老屋,就慢慢推着她在门前转了几圈。”田太斌说。

离开门前后,徐明菊不时扭头四处看那。“我跟母亲说,以后隔段时间就过来拍视频,发给哥哥弟弟们,让她通过手机看看老屋,她这才心里好受一点。”田太文告诉记者。

步行去码头,一路慢行夜晚借宿亲戚家中

从田家冲出来,田太文、田太武和田海峰开始接力推轮椅。田太斌则开着车,载着父亲直接去长阳县城了。

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行程,几兄弟推着轮椅在12.9公里外的老竹园一带吃中饭,那里是田海峰丈母娘家。“这段路我们走得很慢,一路走一路跟母亲聊天,就是想分散她的注意力,再就是让她多看看周围的风景,她舍不得。”田海峰说,“三哥田太文送了2公里多,赶回去收拾老屋了,他住在附近,这么多年来,只要我们不在老屋,都是他和三嫂跑前跑后照顾老人。”

12.9公里的路程,推了4小时28分钟,下午1点多,才到田海峰丈母娘家,田太武和田海峰的衣服已经汗湿了,两人找来毛巾擦干汗,背对着火炉烘干衣服,“已经汗湿了好几次,一会冷一会热的。”田海峰说,“半路我还和四哥开玩笑,说可能会感冒。”

吃过午饭,休息了半个小时,下午2点多,他们又出发了。这次的目的地是对舞溪村一组的堂姐家,手机上的地图显示,有8.4公里。“这个地方距离船码头还有3公里左右,等我们到的时候,肯定没船去长阳了,所以要在这里过夜,第二天一早再坐船。”田太武告诉记者,”8.4公路的路程走了3个多小时,下午5点半左右,才抵达堂姐家。”

从田家冲到对舞溪村一组有20公里的乡村公路,大部分为下坡,平地很少,偶尔会有一段上坡。下坡时,一个人握住轮椅的刹车,缓慢下行;上坡时兄弟俩一人抓一个把手往坡上推,“这样轻松些。”

在堂姐家住了一晚,4日清晨,赶第一班船去长阳县城。“堂姐夫清晨5点就起来给我们做饭,吃完了就赶路,那天没太阳,天刚刚亮就出发了。”田太武说,“早晨怕母亲冷,专门用围巾给她把脸给蒙住了,多加了一件外套,这还是大嫂缝的衣服。”

抵达对舞溪码头后,兄弟俩分工,一人扶着母亲上船,一人推着轮椅。“中午快12点时,到了隔河岩大坝前的码头。”田海峰说,“我下船时就觉得全身没力气,手酸腿痛,整整过了3天才缓过来。”

此时下起了大雨,兄弟俩推了几步就发现走不了,于是扶着母亲上了车,“老人吃了药,车子以几乎比走路还慢的速度往前开,她的表情看起来特别难受,但只好忍着了。”

4日下午1点15分,徐明菊终于到了长阳县城实验小学附近的出租屋里,“我们几兄弟的房子都在高层,没有电梯,就花5500元/年租了别人私房的一楼。”田太斌说。

住进新家后,儿孙天天过来陪伴安慰老人

19日下午2点40分,记者来到长阳实验小学附近的出租屋,田太斌和田太武正陪着父母烤火,田太武妻子张开玉在一旁逗孙子。“老五去宜昌城区办事了,不然也在这。”田太斌说。

田开芬和徐明菊耳聪目明,精神很好,谈及到长阳县城后的生活,一直说“好”,田开芬说,这里烤火不用加柴,只要一扭开关就行了,说着还做了个扭开关的动作。

老人面前2个印有照片的保温杯,这是田开芬八十大寿那年,孙子孙女定制的杯子,上面写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紫色是我的,淡蓝色是婆婆的。”田开芬说,“孩子们怕我们分不清楚。”

记者到访的前一天,在长阳及宜昌各地的孙子、外孙们回来看老人,一大家人吃饭时坐了两桌。实际上,孙辈们还没有到齐,他们很有默契地分开来看老人,“知道从老屋到长阳不习惯,分批过来陪老人,安慰老人。”

半个月来,两老租住的房子里天天有人来看望。“我和嫂子弟媳有时间就来做饭或从家里做饭端过来给爹妈吃。”张开玉说,“前一天沟通第二天行程,顿顿有人来做饭或送饭。”

这时,有邻居来串门,一个劲向记者称赞田家兄弟妯娌的孝顺。对邻居的称赞,田太斌和田太武有些不好意思,连声说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这些都是平常小事,父母亲他们以前也是这么对我们的爷爷和婆婆的。”

说到这里,田开芬突然开口了,“我当年招呼爹妈,就是不让他们冻着,不让他们饿着,冬天就去拖煤给两老,下再大的雪也得送吃的过去。”

徐明菊接过话茬,说几个儿子媳妇对他们好,每次去看他们就给钱,说完老人解开外套,从里面的羽绒袄里掏出一块手绢,里面包着厚厚一沓钱,打开后有1000多元,“出发那天,妈还给了我12000多元,都是这些年我们兄弟妯娌去看老人时给的。”张开玉说,“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的,有就多给点,没人去计较。”

田太斌说,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育下一代,把孝亲的家风传承下去。“实际上也确实传承下来了,孩子们也非常孝顺,时常来看爷爷婆婆。2015年,父亲曾感染过一次,情况非常危急,有个孩子请了司机开着才买的新车接去医院,请的司机说老人都有可能在车上走掉,孩子还坚持用新车送老人去卫生院。那次,我们兄弟做了最坏打算,如果老人真在车上走了,就凑钱买辆一模一样的新车给孩子。”

万幸的是,老人恢复了健康。“我这3年都是孩子们给的,我要好好活着。”田开芬说,“和婆婆一起好好活着,看着更多的重孙子出生。”

这里企业上市何以接二连三——湖北长阳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纪实

来源:经济日报

图为湖北和远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液态生产基地。(资料图片)

今年1月18日,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农种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鸣钟开市,成为湖北种业第一股。这也是继去年2月湖北一致魔芋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迎来的又一家上市企业。

自2015年以来,长阳县3家企业接连在主板上市,数量居湖北省各县市前列。昔日的农业大县,企业何以“接二连三”上市?产业发展如何激活县域经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一线进行探访。

选准赛道

在湖北一致魔芋股份有限公司,每周一次的新品鉴定会是员工们最紧张的时刻。接受来自高管们的现场“投票”,这是新产品迈向市场的第一关。

不断求新求变,如今一致魔芋公司已经生产出素毛肚、果冻、洁肤棉、面膜等66个产品系列30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公司又瞄准茶饮市场,自主开发了魔芋晶球生产线,新产品一经推出便成为茶饮“新宠”,受到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知名茶饮品牌的青睐。

同样专注专精特新行业赛道的还有湖北和远气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远气体”)。2020年1月,和远气体作为全省贫困县上市第一股,能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离不开和远气体公司十几年来苦练“独门内功”。凭借在气体合成、分离、纯化、低温等核心技术上的钻研突破,企业在电子特气及电子化学品、电子级超纯大宗气体、硅基功能性新材料等“专精赛道”上领跑前进。

2023年,和远气体宜昌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一期产业园陆续建成。据了解,电子特气作为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原材料,广泛应用于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生产领域,由于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我国电子特气绝大部分被外资气体公司垄断。产业园全面达产后,和远气体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其中十几个电子特气产品将实现国产化替代。

“专精特新企业长期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长阳县科技经信局局长陈万华介绍,2023年全县1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57.1%,平均增速13.6%,高于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

让“小块头”释放大能量,长阳着力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路径。大力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全面摸排企业发展情况,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梯次培育计划。

长阳县出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四五”工业倍增行动激励服务方案》,对企业上市,获得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认定,在市场开拓、技术改造、技术转型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2023年,企业累计申报科创贷2044万元,已兑现奖励和补助资金7353万元。

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为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120余名;搭建“校地”联合平台,与国内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事项24项,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额为11.1亿元,较2022年增长98%。

厚植沃土

山区县在土地资源、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贫瘠的土地如何长出参天大树,更优的营商环境无疑是企业成长的最好养料。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转变作风。长阳连续两年开展营商环境电视问政、专题询问,播放暗访短片,职能部门现场接受主持人“犀利问询”、企业家代表“现场测评”。通过刀刃向内,着力破除经营主体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

优化营商环境,核心在于降低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全速奔跑。长阳从2021年起实施“大县城大交通”战略,建立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10%;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减时限93.2%、最多跑一次100%;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持续完善惠企助企“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兑现资金7052万元,惠及企业431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3.3亿元。宜昌市还从资金奖励、税收优惠、专项扶持等层面建立全周期上市扶持体系,对上市企业最高奖励可达800万元。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用脚投票。

“这是我在长阳投资的第三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只用了32天!”如此速度,让安品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丰倍感振奋。为加快项目落地,长阳推行项目首办负责制,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做好征地拆迁、要素保障等服务,让项目落地实现加速跑。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在长阳,每一家“四上”企业都有“1名县级领导+1个牵头单位+1个服务专班+属地乡镇”的服务团队,一企一策,靶向解困。

“订单多了也有烦恼。”2022年初的一天,康农种业生产车间里,总经理彭绪冰与长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服务员”章华刚的随口一语,却让整个开发区上了心。原来,随着业务扩展,康农种业的仓储空间持续吃紧,生产线产能亟需提升,康农科技产业园三期建设被提上日程。

当天下午,开发区便组建工作专班,着手安排项目征地工作,并先后出资近60万元帮助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仅用时9个月,5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和一条玉米种子生产线便投入使用,成功赶上了新一轮订单机会。

反哺带动

2024年春节前后,长阳普降大雪。长阳县资丘镇五房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伍东京冒雪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为老百姓派发来自康农种业的“订单”。

去年,康农种业实施“种子回归”工程,在全县20多个村发展制种基地4000多亩,五房岭村就是其中之一。公司不仅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服务,还以每斤2.6元的价格收购。相较于种植粮用玉米,每亩可增收1000元至2000元。

村民刘宗德去年试种的6亩种玉米喜获丰收,今年他决定继续种植。目前,五房岭村已有300多亩土地接了“订单”。“2024年制种基地将增加到2万亩,2025年将增加到3万亩至5万亩,把长阳打造成为全国的玉米制种大县。”彭绪冰说。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长阳县委、县政府提出,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为此,该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壮大康农种业、丰润生物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此形成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一致魔芋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力作”。

2009年3月,长阳将“打造中国魔芋之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县半高山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南,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目标不动摇。2015年以来,当地更是把魔芋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产业予以扶持。2019年,长阳一举跻身“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

作为全国魔芋产业“旗舰号”,湖北一致魔芋公司带动农民增收的“蝴蝶效应”凸显。2007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不足6000亩,收购价格每斤0.4元,到2019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2000亩,鲜魔芋收购价格也是一路上扬,最高曾达到每斤4元。

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务工收入+经营分红”等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就近增收致富。3家企业助力长阳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先后孕育出省级上市“金种子”企业3家、“银种子”企业5家。

“我们将积极发挥上市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断为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增添强劲动能。”长阳县委书记李泽刚说。(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隔热门窗品牌

高档别墅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