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之“聚焦中高端制造,全力做强实体经济”举行。
发布会上,贵阳市相关部门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做强实体经济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数据显示,2016至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为8.3%,累计完成工业投资(不含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859亿元。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贵阳狠抓“两线”作战,实现工业经济逆势发展,今年1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4.9%,较全国、全省分别高3.7个、2.2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委、市政府顺时应势,一以贯之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实施做强实体经济新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狠抓新产业攻坚、“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万企融合”、服务创新、“两线”作战六大方面工作,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大数据与工业融合逐步向纵深迈进。
狠抓新产业攻坚,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深入实施做强实体经济推进新产业发展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为重点的六大新产业,加快打造数据中心聚集区、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汽车、智能家居、生态食品、动力电池、氢能、铝基新材料、磷系新材料、化学药等8条骨干重点产业链,强化高位统筹,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一位市领导领衔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带领一个专班”的新产业攻坚指挥机制和骨干重点产业链推进工作制度,定期开展运行调度,协调解决攻坚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同时,科学、完整、清晰地绘制骨干重点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招商图”,聚焦产业上下游链条与中高端消费品,坚持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招商引业,培育新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努力成为全省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狠抓“千企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016年实施“千企改造”以来,贵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政策文件,坚持资金扶持和基金引导,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精准帮扶现有存量企业挖潜提质。
全市累计实施“千企改造”企业537户,实施“千企改造”项目581个,项目总投资2195亿元,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健康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示范项目和工程,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12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省级2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4家。
狠抓“千企引进”,培育壮大增量规模
“十三五”以来,全市围绕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储能装备、大健康医药等重点领域,共引进落地先进制造业项目897个,约定总投资2235.95亿元,恒大新能源汽车、吉利发动机制造、浪潮大数据产业园、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带动性强的标志性中高端制造项目落户。
狠抓“万企融合”,加快企业创新发展
2018年实施“万企融合”以来,围绕智能化改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型制造等重点方向,贵阳全力推动重点领域企业创新发展,涌现出一批具备产业引领效应的企业和项目,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制造案例应用呈现出多业态并进局面。
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万企融合”省级融合标杆项目4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相关试点示范企业10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1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个,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率达到83.5%。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贵阳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已完成与国家顶级节点的互联互通,大力支持贵州航天云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省级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
狠抓服务创新,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分别设立了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贵阳市政策性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贵阳市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资金。
其中,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2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达到3亿元,合作银行达15家,支持企业完成信贷24亿元;转贷应急资金规模达到1.3亿元,资金累计使用量达23亿元,资金周转率达17.7倍。
创新产业用地管理机制,制定出台《贵阳市新型产业用地暂行管理办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业用地市场供给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截至今年10月,乌当区大健康医药产业智汇云锦孵化基地等9个项目已正式获批新型产业用地。
搭建贵阳市民营经济服务平台(贵商易),不断丰富市场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应用,为企业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厚植制造业发展优渥土壤;截至今年10月,贵商易已认证企业73796家,入驻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贵阳农商行、贵阳银行等16家银行金融机构。
狠抓“两线”作战,实现工业经济逆势发展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受原材料、交通运输、工人返岗等多重因素影响,2月份以前全市只有不足10%的企业实现连续生产,整体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十分严峻。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我市及时制定《贵阳市疫情防控形势下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关于支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产增产和省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措施和计划,从企业用工、开拓市场、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等方面发力,支持企业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因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因疫情错过的机会夺回来,精准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月24日就已全部实现复工复产;截至今年9月,全市减免税约3.6亿元、缓缴免征社会保险费约36.7亿元、财政奖补金额约3.2亿元。
为帮助企业稳市场、稳就业,鼓励企业扩产增效,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保主体稳就业支持工业企业扩产增效措施》,会同市金融办、金融机构对企业新增产值部分产生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利息补贴,帮助37户企业获得贷款25.8亿元。
来源丨贵阳日报
编辑丨姚自雨
编审丨刘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贵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