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贵阳高新区:“火力全开”奏响复工复产最强音2、贵阳高新区:“保姆式”服务助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3、三次转型造就“小巨人”
贵阳高新区:“火力全开”奏响复工复产最强音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程曦)五月,处处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按照中央、省、贵阳市部署要求,贵阳高新区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全力推动企业、项目快速恢复正常生产、建设秩序,确保增长动力不减退。
贵州森燃绿色门窗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抓质量、赶进度
目前,该区44个项目工地“火力全开”,加班加点抓质量、赶进度,为奋战二季度、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拼搏。
走进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长通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随处可见,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运输车辆往来穿梭,焊接声、切割声、锤打声与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夏季里的“劳动赞歌”。
“眼下正是施工建设的黄金季节,为了抢工期,五一假期我们都没有停工,力争夺回失去的时间,确保项目可以按原计划完成。”长通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项目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开工,项目总占地面积189亩,总投资5.8亿元,基地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总年产值超过40亿元。第一期计划于2020年8月完成基础建设,10月实现投产,计划建设智能化电气装备生产线10条,“NE0环保催化氧化材料”制造生产线2条,NEO智能化污水净化装备制造生产线2条,并打造贵州省省级有机污水处理技术实验中心及有机污染物检测中心,建成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亿元。
正在建设中的贵阳高新区铝合金门窗高端制造基地
同样,在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内,挖掘机、吊车,戴着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正在占地50亩的贵阳高新区铝合金门窗高端制造基地,抢抓进度大干特干。据悉,该项目一期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2万平方米配套性用房,主体部分预计在8月完工,10月投产。
去年,贵阳高新区按照贵州省、贵阳市要求,积极发展以中高端消费及中高端制造为重点的实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森燃绿色门窗有限公司,以建设铝合金门窗高端制造基地为契机,发展区内中高端铝合金门窗制造产业链。
“我们落户这里正是看中了贵阳高新区科技扶持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最重要的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勇杰说,从工地开始建设,园区办有关负责人便积极帮忙协调项目开工的各种事宜。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口罩、体温枪等物资紧缺,我们本来只想请高新区协调购买,没想到高新区直接免费送给我们每天需要的防疫物资,为我们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也将撸起袖子加油干,抢抓工期,顺利完成任务。”张勇杰说。
作为贵阳首个产城融合式的人才小镇、数博大道上的重点项目,科技人才小镇也在进行紧张的施工。
近年来,高新区通过优化待遇环境、发展平台、考评体系,持续提升自身对省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批国内外人才涌入贵阳高新区,成为了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大脑”。为了留住人才,贵阳高新区通过优质的服务和栖息环境吸引人才,打造一批人才小镇和人才服务综合体。
科技人才小镇就是高新区又一人才力作,该项目秉持“人才得利、政府让利、企业微利”的思想,把人才资源作为首要资源,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建设运营,保障高端人才住房需求的思路,为人才打造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生态宜居的人才之家。
据了解,科技人才小镇将围绕数字孪生与智慧城市的理念定位,通过“人才”“乐居”“产业”“科技”“大数据”“创新”“智慧”“智能”“体验”“服务”等十大理念,建设高级人才公寓、人才幼儿园、高端人才住房、企业总部基地、人才孵化中心、人才政策兑现大厅、人才小学、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配套为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复合型智慧城市综合体。目前,该人才小镇正在抓紧进行主体施工,项目一期计划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贵阳高新区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区44个项目正常开工建设,其中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9个。为保障施工安全、防范突发事件,高新区不断强化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并及时安排相关工作小组随时待命,确保各建设工地安全有序的建设。
记者:程曦
编辑:罗亚楠
编审:李柏杉
审签:王幸韬
贵阳高新区:“保姆式”服务助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杨唯)挖掘机、载重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在岗位上奔走忙碌……近日,走进地处贵阳高新区的贵州森燃铝合金门窗高端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生产厂房框架结构主体施工已按计划完工,预计10月正式投产。
去年,贵阳高新区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发展以中高端消费及中高端制造为重点的实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森燃绿色门窗有限公司,以建设铝合金门窗高端制造基地为契机,发展区内中高端铝合金门窗制造产业链。
今年,贵阳高新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并没有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减缓。贵阳高新区紧紧围绕省、市的安排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以“保姆式”服务助推建设跑出“加速度”,加班加点抓质量、赶进度。1月至7月,全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完成61.35亿元,同比增长60.1%,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的114.9%。
“作为高新区重点项目之一,贵州森燃铝合金门窗高端制造基地项目从工地开建到日常办公,都离不开贵阳高新区的帮助。在疫情最吃紧的阶段,园区办积极帮忙协调项目开工的各种事宜,帮我们解决口罩、体温枪等紧缺物资困难,让我们能够如期开工。”贵州森燃绿色门窗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朱兴雄介绍,待10月份一期生产厂房建成投产,公司将加快形成贵州高性能、低能耗、无污染系统门窗、精品门窗和装配式建筑配套门窗的高端制造产业链,预计2020年产值达到1.4亿元。
另一边,威利德民族中成药生产基地项目也在火热建设当中。疫情期间,威利德项目在农民工返岗补助、免费核酸检测、防疫物资等方面,获得贵阳高新区各部门以及贵州大数据城园区办的支持,使工人能够及时返岗,顺利复工。
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又遇到了汛期。在贵州大数据城的指导下,威利德项目方科学规划,采取“大雨保安全”“小雨抢室内”“天晴拼命干”的方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抓紧推进项目建设,把因疫情、汛期影响失去的时间抢了回来。
5个月时间,项目从一开始只完成孔桩开挖到现在已完成办公楼、提取车间主体封顶等工程,预计于2021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届时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
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在项目落地之前,贵阳高新区一手紧密对接相关部门,快速完成项目选址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推进项目快速落地;一手积极对接企业,组织企业进行手续办理培训会,解决企业在办手续方面遇到的问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贵阳高新区还实行项目专员包保制,定期到项目现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项目投产后,还会为企业做好企业用工招聘、安全生产、环保等方面的服务,以“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三次转型造就“小巨人”
用7年完成第一次转型,从贸易企业转型成为铝型材制造商,定发展方向。
用5年完成第二次转型,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数字标杆企业,提发展效率。
用7年完成第三次转型,从中低端产品制造转向中高端产品制造,增发展效益。
成立不到20年,位于贵阳经开区的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围绕铝加工做文章,用三次转型实现了发展的三次跳跃,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多年来,该公司专注并深耕铝产业链的铝型材研发制造,为诸多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配套,在稳定众多工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转型定发展方向
在贵州市场份额从0到60%
贵州贵材的前身是贵州华海门窗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铝合金型材贸易。
三线建设时期,公司创始人李海宁的父母来到贵州参与西部建设。李海宁在贵州出生,长大。在他读完大学回到广东创业时,广东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铝型材贸易往来频繁。而此时的贵州还没有铝型材贸易商。
2005年,李海宁回到贵阳,在贵阳经开区成立贵州华海门窗工程有限公司,业务涉及建筑工程、铝型材贸易、建材市场三个业态。此时,西部大开发建设正在加速,一场波澜壮阔的基建大潮开始了。公司的业务,恰好处在风口,起步便顺风顺水。
随着营收的增长,2012年,贵州华海门窗工程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拿到了第一块工业用地,并更名为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拿这块地建工厂,做什么合适,是公司遇到的第一个岔路口。
有负责人提出,做铝合金门窗加工,市场前景好。但李海宁认为,优点在此,缺点也在此。做门窗虽然投资成本低,压力小,容易做成。但技术含量偏低,门槛低,几乎没有贸易壁垒。
综合分析后,公司决定做铝合金型材制造商,从贸易公司转型为制造企业。难点在此,优势也在此。铝型材门槛更高,投资更大,但利润也比门窗加工高。
于是,贵州贵材放弃做轻车熟路的铝合金门窗加工,转而做铝型材生产制造。
随着业务的增长,老基地规模束缚了发展,导致公司铝型材产品单一。2017年,贵州贵材在经开区拿到了新的工业用地,在小孟工业园建设100亩的铝型材生产基地。
2018年新基地投产后,产线更完备,产品种类更齐全,产能也更大,贵州贵材由此开启了量的增长,产品质量开始实现质的提升。投产当年,市场份额就占到贵州铝型材市场的60%。开局十分顺利,优势就在于公司不惜花大成本,在本地解决了很多外省才有的工序。
“比如氧化电泳生产,以前,氧化电泳铝型材必须从广东、湖北、广西等地拉过来,一吨产品运费要七八百元。我们建设氧化电泳车间后,不需要往返折腾,生产一千吨铝型材,就可以节约大几十万元。”贵州贵材副总经理李衍雷说。
第二次转型聚焦数字化
生产管理效率提升了40%
转型过程,难免遇到难题。新基地投产后,贵州贵材遇到最突出的难题是管理滞后,管理模式、载体老旧,人比老厂多,但效率很低。
新基地生产规模比老基地提升了约8倍,但2018年,公司产能竟和老厂区持平。面对生产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匹配,企业非常苦恼,却又束手无策。
2019年,贵阳大力引导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留学归来的李衍雷抓住机遇,决定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管理的弊端,以新型管理模式,打通采购、销售、财务、研发、安全生产等全流程的堵点,提高管理水平。
贵州贵材通过打造大数据平台,建构了工商管理系统、数字驱动模型、安全生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数字化质量监管系统、结算管理系统6个数字化模型,实现生产管理数据智能化统计、分析,降本增效效果明显。
以前,每到年终统计全年销售数据时,公司要花一个多月,数据统计难、统计慢,费时费力,数据准确性还经不起推敲。现在,所需的数据系统可随时生成,还非常精准。
以前,工作人员要从1万多个模具里找到需要的型号,要想找得快,记性必须好。现在通过大数据平台,在电脑上查询模具存放位置、型号等信息,2分钟就可以找到。
产品研发周期也缩短了。“要转换一款新产品时,通常需要进行模具设计、模具实验、型材准备等诸多准备工作。”贵州贵材设计部主任曾祥说,以前信息不对称,重复开发模具,现在避免了这一情况后,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从一个月缩短到最快5天。
通过转型升级,贵州贵材生产管理效率整体提升了约40%,公司也成为“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试点”企业,转型被评为“贵州省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
基于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贵州贵材产能快速释放,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大型铝合金型材生产企业之一。
第三次转型聚焦新动能
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30%
企业不断成长,除了要有自身韧劲,还有时刻洞悉市场走向。贵州贵材稳健成长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敏锐判断市场需求,并专注做好铝文章。
李衍雷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贵州贵材是干房地产型材的,这是外界对企业的误解。事实上,公司真正接触房地产铝型材是近几年的事,且占比不大。公司重点制造的是工业铝型材。
随着工业型材精度控制越来越高,看似一块普通的工业铝型材,实则暗藏了诸多科技含量。这导致转型难度加大,但贵州贵材有底气。
李衍雷介绍,一块型材的生产是整个体系的搭配,并不只靠一个核心技术。光生产环节就有挤压车间、模具车间、表处理车间等,光表处理又分为氟碳喷涂、粉末喷涂、阳极氧化、涂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撑,一个环节稍微出错,这个产品就报废了。
基于自身的底气,贵州贵材开始创业以来的第三次转型:干中高端制造,提高附加值。但这次转型,需要更强有力的技术、资金、设备、人员等要素支撑。
在技术上,贵州贵材成立研发部,每年拿出2000万元研发经费,专门用于新技术研发。成功申请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贵州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撑研发创新。
2022年以来,公司大力和省内外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行业核心技术。目前和中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已完成50多项专利的成果转换,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对标“隐形冠军”,争做细分领域冠军,做大细分市场。在贵阳经开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有这样的理念。贵阳经开区也在引导企业聚焦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
在引导下,贵州贵材不止步于建筑铝型材和工业铝型材。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新动能产业,贵州深入推动富矿精开的背景,贵州贵材正实施新能源项目,建设新能源配套生产基地,拟制造铝制电池托盘、电池包、全铝车身、标准件等,力争给西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做配套。
新项目一旦投产,并且配套成功,贵州贵材就将完成从建筑型材、工业型材到新能源的铝及铝加工全产业链布局。
贵州贵材的产品虽不是最高精尖的,但新能源发电基材、先进装备制造等诸多产业链,都少不了其工业型材配套。它的产品,有用于气缸等大型装备的核心部件,有用于风力发电装置、起到散热作用的“太阳花”,还有用于电力系统的传电装置等。
贵州贵材的第三次转型效果已开始显现,中高端产品占比逐年提升。在目前能制造的3万个产品中,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30%。
记者 黄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