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后悲观的人

频道:NFT 日期: 浏览:0

谁是最后悲观的人?

谁是最后悲观的人? 更新时间:2010-6-28 0:08:48   本栏目5月份时曾讨论过为什么基金经理会仓惶地卖出股票。在我们看来,卖出股票不意味着错,他们可能更多出于安全和“不犯错”的考虑。有意思的事情是,如果大家一起犯错,那负负得正,又恰好导致了“正确”的决策。这也许就是所谓“市场永远正确”的道理所在吧。

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被称之为“有效市场假说”,简单说来,这个观点就是想告诉人们,战胜市场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信息构成了市场,每个个体的投资者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市场,因此自己无法战胜由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个体共同构成的市场。

真是这样的吗?我相信大多数投资者都会问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总是将信将疑。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巴菲特先生,如果说这位投资大师也没有战胜市场,这岂不是贻笑大方。但也确实有支持市场无法战胜的事实――《华尔街日报》2008年的一个报道中说,美国金融市场上,上万种共同基金中只有31只在之前8年的第一年中优于标准普尔500工业指数。也就是说,只有0.03%的基金战胜了市场。

你可以争辩毕竟还有0.03%的人战胜了市场,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数字实在是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了吧。

其实,任何理论、学问、统计现象的价值就在于人们拿它来讨论。但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会不会让相当数量的投资者绝望呢?我不知道。但我非常清楚周围的很多朋友因没有自信“战胜市场”从而远离或者拒绝参与市场,另外还有一些就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如果成不了巴菲特先生,也是完全有机会成为那0.03%中的一员。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群体,市场中人和市场外人。比较而言,市场中人对投资表现出了比市场外人更多的信心和热情,而市场外人的“冷静”又容易被市场中人视为愚钝――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投资带来的回报。

热情、狂热,冷静、麻木,都是描绘情绪的词汇,这其实正是很多学问家把投资更愿意视为一种“情绪经济”现象,而不是“理智经济”现象的原因。奥妙刚好就在其中,在“情绪经济”中,理智容易获胜,而在“理智经济”中,“情绪因素”往往又经常是获胜的最后一个武器。

在一切带有赌博色彩的游戏中,无论是赌博本身还是棋类比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胜负、输赢相对淡薄的人赢面大,而“输赢”“挂相”的人则最终会成为输家。韩国围棋的“石佛”李昌镐如此,影视作品里的赌王、赌圣亦如此,他们的共同点无外乎你无论是作为旁观者,还是作为对手都难以感知到他们身上的“气”。

相对应的,在实业领域我们所知道的非常多的成功企业家,他们获胜的故事中一定都会有相当英雄主义色彩的“背水一战”、“绝处逢生”的章节,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时所爆发出的“情熵”总是最为人津津乐道。

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也许正是投资者最终是否成功的最神秘的因素和力量。无论是控制过度情绪化,还是适时释放情绪的能量,都是考验和挑战。但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从众之中又能逆向而行。如果你任凭自己的情绪或者理智都跟随大众,你将注定平庸,更谈不上入围那0.03%了。

回到当前的市场,现在人们听到的就是八九成的“预言家”们从年初时一致看好变成一致看空。近两个月来机构们一轮一轮卖掉手中股票,而每逢股指做出反弹就会遭遇解套和止损者再次的沽压。是的,人们又被悲观情绪控制了,如果未来就是不好,反弹出局当然就是合理的选择了。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聪明的投资者又在做什么呢?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服务好

三次元影像测量仪

测量检测仪器

影像测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