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爆了徐汇原来藏了一座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频道:理财产品 日期: 浏览:0

导读: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的一角,有一座白色的小楼。没有大教堂那样宏伟的身姿,还被一幢幢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所包围,它显得毫不起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默默凝视徐家汇的风雨变迁,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

鲜少有人知道,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图书馆之一。

现存的徐家汇藏书楼,实际由两幢连在一起的建筑物构成:一座是原耶稣会总院的一部分;另一座是藏书楼本楼。谈起藏书楼的历史,就不得不从耶稣会说起......

20世纪30年代的耶稣会总院

耶稣会总院位于今漕溪北路80号,该建筑现属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曾是徐家汇天主教传教活动的中心,是耶稣会工作人员上班和生活的地方。

耶稣会总院的外廊

1842年7月12日,来自法国巴黎的耶稣会会士南格禄、艾方济、李秀芳三人抵达上海,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渐渐地,来华促进西学东渐的西方文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当时作为耶稣会临时寓所的青浦横塘地段离上海中心区域太远,且居住条件不理想,实有迁址的必要。时任上海地方耶稣会会长的南格禄几经选址,最终决定在徐家汇设立耶稣会会士寓所。

耶稣会总院局部外景

耶稣会总院的建造事宜由梅德尔神父负责,1847年3月,他在小教堂边买了一块地,开始建设。地基的购置和房室建造费用得到了一位常熟刘姓友人的资助。

耶稣会总院外景

1847年7月,徐家汇耶稣会总院的建设工程竣工,7月31日,耶稣会总院遂由原横塘迁到徐家汇,从此耶稣会总院所在地就一直在徐家汇了。

1860年,肇嘉浜东移,拓出大片田地,耶稣会总院开始在原简陋基础上陆续改造增建。

1867-1868年间,耶稣会总院新舍建立,是典型的欧洲外廊式风格建筑。四层砖木混合结构,最上一层为阁楼,坐北朝南,每层朝南为十一个小间,东西两侧有宽大阳台,呈左右对称布局,设弧拱硬木百叶门窗和简洁的水平线脚。

耶稣会总院外景

1896-1899年间,耶稣会总院建筑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先是在东西两侧各增建了三开间的大间,使建筑正面由原来的十一开间增加到十七开间,后又在原有四层建筑上增建了一层,成为五层楼建筑(包括阁楼)。耶稣会总院在1931年曾经过一次大修,并在进门处立碑纪念,基本建筑结构仍保持原貌。

耶稣会总院由总部、初学院、文学院三部分构成。总部主要是当时上海教区的最高领导还有一些神父办公的地方。初学院和文学院对外招收高中毕业生(当年生源大多来自徐汇公学)。学生经神修、外文等考试合格后招入初学院学习,学期2年,课程主要有中外文学、神修课等。初学院念完升至文学院,学期2-3年,文学院的课程相对初学院更深,包含中文、诗经、拉丁文、法文等。

耶稣会总院的梁柱

建筑正面中间有柱廊,屋顶有尖顶,整体风格恢弘壮观,足见当时徐家汇地区作为耶稣会活动中心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总院东侧新建两层建筑用于藏书(即现徐家汇藏书楼),供耶稣会士和修道院学生之用。

花园的雕塑

由于历史原因,耶稣会总院的大部分建筑,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拆除。今天,我们看到的耶稣会总院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已成为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因为原建筑呈东西对称设计,所以从目前残存的建筑中,我们仍能想当时建筑的整体结构与风貌。

徐家汇藏书楼大书房内部

东楼的上层是西文书库,仿照梵蒂冈图书馆布局,木质书架上下12格,从地面一直延伸至天花板。书库收藏了自1515年以来出版的拉丁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等近20个语种的珍贵西文书籍8万余册。下层则是中文书库,仿照中国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收藏了中国历代典籍以及各省、府、州、县地方志达12万多册。

书还是那些书,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不惜旅途劳顿,从万里外运来几箱书,总是宝贝似地带来带去。来的人多了,大家就把书存在一处,成了藏书室。传教士大抵都是有文化知识的,因此也花了些心思把有价值的书籍搜罗进藏书室。渐渐地,“室”扩成了“楼”。

一座图书馆里同时保留两种截然不同、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藏书楼的设计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成果的鲜明展示,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络的历史见证。

欧大师隔音门窗厂家

欧大师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欧大师铝合金门窗

欧大师别墅门窗定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