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市场公募基金私募化突围

频道:知识问答 日期: 浏览:0

细分市场:公募基金“私募化”突围

细分市场:公募基金“私募化”突围 更新时间:2010-1-18 22:01:44 [ 发展公募以外的业务确实越来越具吸引力。公募基金的首募往往投入巨大,而发产品的时机也很难掌握,对于缺少渠道优势的基金公司来说,在公募业务上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年金、专户等非公募业务以及QFII、QDII等海外业务面对的客户群基本不与公募业务重叠,这里的客户更看重风控、合规和业绩的稳定性,因此被很多基金公司视为一片新天地 ]  企业年金这类“私募业务”,对基金行业的中间梯队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或者,用海富通的总经理田仁灿的话来说,这叫战略性布局。  公募竞争升级  上周,海富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该公司所管理的实际进入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资产已经超过100亿元,管理的资产组合达49个。凭借这样的成绩,海富通在企业年金领域已可与基金业第一梯队成员对话。海富通把这看作是其非公募业务的阶段性胜利。  非公募业务的发展使公募基金公司感到备受鼓舞――这正是目前基金行业的一个新现象。  如果说2007年的市场是雨露均沾的话,那么2009年情况开始有些不太一样。虽然这一年行情涨幅可观、新基金发行热热闹闹,但首发规模在30亿份以上的基金其实并不算多,规模50亿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相比之下,华夏挟锐不可当的业绩,使两只新基金不费吹灰之力即吸金数百亿,让大多数公司都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  一家南方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即使他们公司以后什么错误都不犯,但只要华夏基金自己不犯错误,他们就很难追赶。大公司尚有此感,其他中小型公司更不必多言。  也许基金业的第一轮跑马圈地已经结束了。在新的形势下,很多公司开始重新思考对自己的定位――因为如果把公募业务的规模作为单一的目标,他们可能在很长时间里也不会得到董事会的肯定。  发掘蓝海  于是,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在公募规模达标之后,开始把发展非公募业务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海富通就是一个例子。自2005年取得年金资格之后,到今天,海富通已经搭建成了一个9个人的专门投资团队,如果把营销、基金事务的人员也计算进来,这支队伍就将更加庞大。  年金业务被田仁灿认为是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中最具成长性的一块。现在海富通在这一领域与华夏、嘉实、博时、南方等大型基金公司齐头并进,这更使田仁灿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十年来,基金公司在公募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产品批文的影响,但海富通现在的情况说明,在非公募领域基金公司是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第一梯队的。”田仁灿多次这样强调。他告诉媒体,海富通已不只把工作重点放在公募领域了,非公募业务正受到他们越来越高的关注。  除了企业年金,海外业务和专户业务也受到海富通这样的公司们的重视。例如,海富通内部有一个4人小组专门负责与海外客户沟通,成员均是海归背景,除英语外,还精通日语、法语。此外,该公司一直在向外界推介自己连续多年获惠誉A级评级。投入人力物力来做一个对国内很多投资者来说相当陌生的评级,起初这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但直到海富通去年从日本拿回了几十亿美元的QFII业务,参评惠誉的意义才显露出来。据该公司人士介绍,受益于惠誉的评级,整个募资过程相当顺利。  专户业务领域的情形也大致如此。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基金公司都乐于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发展公募以外的业务确实越来越具吸引力。一位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说,公募基金的首募往往投入巨大,而发产品的时机也很难掌握,对于缺少渠道优势的基金公司来说,在公募业务上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年金、专户等非公募业务以及QFII、QDII等海外业务面对的客户群基本不与公募业务重叠,这里的客户更看重风控、合规和业绩的稳定性,因此被很多基金公司视为一片新天地。  对业务结构、投入产出等的现实考量也使中型基金公司瞄准了公募以外的新业务。田仁灿告诉本报,公募业务的收益是“一步到位”,后期不断追加投入带来的收益并不明显;年金等业务最初规模较小,可能只有几千万或几个亿,但由于客户续约率高,营销成本逐年递减,盈利则逐步上升。另外,基金公司还尝试在年金、专户及公募业务之间将客户转化。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他们的年金业务已经为其旗下公募基金带来若干大单。  挑战同样存在  不过,基金公司向公募以外领域的业务的延伸也是承受了一定风险的。本报了解到,目前专户一对多作为去年开闸的一项新业务,正使很多基金公司感到管理上的挑战。“目前专户一对多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一对多的业绩可能不如此前市场预期得那么好。”一家基金公司的机构理财负责人告诉本报,“另外,价格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  与专户一对一不同,专户一对多的客户人数较多,众口难调的问题亟待解决。“不同客户风险偏好不同,有时相差还挺大。”一家基金公司的专户投资总监在总结一对多客户心理时这样说。另外,销售能力最强的大型银行在专户业务与基金公司分成的问题上一直不肯松口,也使专户一对多业务的发展一时无法开足马力。  企业年金前期投入高、投入周期过长,也是基金公司必须抉择的一个问题。当被问及年金业务的盈利状况时,海富通的田仁灿称“目前仍在投入期”。该业务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除需要建立有别于公募的专属投资团队外,年金在基金事务等环节也占用大量人力。“我们的估值团队一半以上是做企业年金的。”一家基金公司老总告诉本报。这些成本需要不断地以资产规模的发展来摊薄。而且,我国的企业年金目前仍在试点阶段,企业开展此项业务的热情也受到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  至于国际业务,上述基金公司老总认为:“更多取决于中国资本项下证券账户的开放程度。”  马太效应在这些新业务领域同样存在。“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现在想要涉足企业年金业务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前文提到的机构理财负责人告诉本报。  “开展新业务是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的。”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正因如此,基金公司不得不对自己的发展做更长远的考虑。”

股市近期指数

狼狗救援小游戏攻略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好吗

爱联顺丰快递电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