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2018-01-03 09:59:46
塘尾古村建于南宋末年,以古围墙为界,围前池塘、古井组合成一只守护全村的巨蟹,护佑居住于此的李氏后人生活幸福,风调雨顺
文/金羊网记者 秦小辉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人们总说,繁华总是太匆匆。然此刻的石排镇塘尾古村却焕发出往日的生机,800余年的繁华却似被重拾。石板巷道、墙角屋檐、花田小径,还有巷道拐角处的花房姑娘,真切朴实,不减当年,宛如初见……
书乡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塘尾古村,地处东江南岸,东莞石排镇西南部,占地约1.5平方公里。近年来,得益东莞市镇村三级的保护和修缮,塘尾古村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还被列入全国首批50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单。未来,石排镇还将整合塘尾古建筑群、云岗古寺等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打造集休闲、观光、节庆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的龙头片区。
寻根问祖,与族人共聚
古村再老也亲如故乡
“以前来拍过多次,这次真切走访一遭后,发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村落所在。”羊城晚报摄影记者老王从业十余年,其镜头下古村落不胜枚举,但却对于塘尾古村有过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安全感,宛如故乡。从航拍来看,塘尾村坐北朝南,占地约4万平方米,以古围墙为界,围前池塘、古井组合成一只守护全村的巨蟹,护佑居住于此的李氏后人生活幸福,风调雨顺。
正是这种味道,10年前曾牵动着一位海外游子的心,他就是李善中。李善中,美籍华人,小时候去了上海,后定居美国。及至暮年,思念故土命其女儿回国寻根。但由于只记得故乡名叫“莲溪”,一番寻找后无果。有心人天不负,2006年,其女从广州一位的哥的口中得知东莞石排镇塘尾村此前称为“莲溪”。后多番联系查找族谱,查证确有“李善中”其人,终得认祖归宗,一时间传为佳话。
“相比世人熟知的南社古村,这里不那么单调,更有生活气息。”行至塘尾村北门,一条花田小径、一棵荔枝树下的一张条石椅吸引了游客陈女士的注意。陈女士乌发如瀑,端坐在石椅上划拨着手机屏,午后的阳光从树叶间筛洒出斑驳光点,身后是各式的盆栽植物花卉,宛如画卷。
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也是800多年来塘尾村人的美好生活。塘尾村一年一度康王宝诞就是这一愿景的真实写照。据悉,康王宝诞是为了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而举行的纪念、祝寿、祈祷和酬神的民俗活动,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地区明清民俗的“活化石”。2007年,该活动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塘尾村史专家焜伯介绍,每年一到农历七月初一和初七的康王宝诞活动日,成千上万远在广州、香港的塘尾人都会赶回塘尾,寻根问祖,与族人共聚。
村内的敬如公祠梁顶的四丞相图
古村内还有几户悬挂着原来的木门牌
书香气浓走出举人富商
“塘尾村除了风水、防盗、排水设施独具特点外,它的灵魂就在于书香之风。”跟随导游,穿过古村谯楼,行走在石板路,触摸着红墙青砖,静静感受着水渠溪流声,心绪会立时安静。抬头一看已到敬如公祠的门前,楹联为“龙门价重,貌史名尊”。
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塘尾古村建于南宋末年(约1270年),是著名理学家李用的曾孙李栎菴为躲避战难来此所建,距今约800年。在建筑群中,除民居外,现今保存完好、也是最多建筑类型当属明清古祠堂,达到21座,书室19座。敬如公祠为塘尾李氏6房18世祖敬如公所建,三间两廊,内有水井、花坛及松树落水管,梁顶有四丞相图,四面墙上有花窗,自成一派。但无论何派,几乎所有祠堂都雅致书香,像惠宗书房设有私孰。相传李惠宗家资殷富但也不忘乐善好施,兴办私学,深受时人敬仰。
塘尾村“弘文兴教,鼎立书香”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塘尾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当属李氏公祠。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其后经多次整修,民国时曾辟为追远堂小学以及县立第16小学。祠堂的红砂岩门窗框,夔纹镬耳、彩绘灰塑的屋檐,以及锈迹斑斑钟声悠悠的铁钟依然见证着祠堂曾经的辉煌。塘尾村史专家焜伯说,清朝顺治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曾走出28门文秀才,1门举人,1门武秀才以及李配经、李植忠、李荫枝等众多富商巨贾。
老屋土墙檐下挂的红灯分外显眼
保护活化
增值焕发生机
“现在塘尾村经过保护活化利用,村前广场铺了青砖,池塘水池清澈见鱼,环境变得靓了。”今年74岁的塘尾村民李伯每天都会来古村散步,他说每到周末,古村便会热闹起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塘尾古村的旅游业把周边餐饮、酒店、食宿也带动起来,塘尾村得以盘活增值,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为了保护与开发塘尾古村资源,打造东莞名村,市、镇、村三级联动划拨专项资金,制定管理措施,成立管理所。未来,石排镇还将整合塘尾古建筑群、云岗古寺等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规划60万平方米,打造集休闲、观光、节庆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的龙头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