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年的时间,信托公司对私募牌照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曾一拥而上的热情快速冷却,眼看手里的牌照还有两周就要作废,多家信托公司依然淡定。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私募牌照对多数信托公司意义不大,成为其“失宠”的重要原因。
31家信托公司恐弃私募壳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今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要求,此前拿到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的信托公司,如果一直“占坑”却不发产品,其资格将被取消。上海商报记者通过梳理信托公司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时间发现,已备案的44家公司中,多数的大限是今年8月1日。
根据《公告》要求,自今年2月5日起,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今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经查询基金业协会公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单,新时代信托、西藏信托等40家信托公司都是在去年2月5日后进行的登记,登记时间不满12个月。在他们之中,目前只有9家发行了私募基金产品,且其中4家是在公告后备案的。还有31家公司没有动作,如果想“保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两周了。
另据《公告》要求,自今年2月5日起,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在今年5月1日前备案私募基金产品,未备案的将被注销此前登记。有4家信托公司登记时间超过12个月,分别是万向信托、四川信托、华润深国投信托和民生信托。其中,万向信托最早,是在2014年10月登记的,其也是2014年惟一一家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托公司。
与“大部队”不同的是,这4家信托公司均已在获得私募基金牌照后成立并备案了私募产品,且只有四川信托是在公告发布后才备案的。可以看出,抢先备案的信托公司,有做私募业务的需求。
但更多的信托公司对此却已无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公告》还提出,自发布之日起,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将被注销登记。而自《公告》发布以来,再未有信托公司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
私募不是信托的“菜”
这样冷静观望的态度,与此前信托公司蜂拥入局私募牌照的景象截然相反。
去年信托公司掀起了一股私募管理人备案潮。上海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一季度有中融信托、民生信托等6家公司完成备案;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有9家;四季度备案的公司数更多,达14家,包括平安信托、华宝信托等。今年一季度,在公告发布前,还有华鑫信托、国民信托等5家公司完成备案。
截至目前,已备案的信托公司数量占全行业的64.7%。有业内人士曾分析称,在我国市场混业经营格局加速的环境下,信托公司多是抱着“照多不压身”的想法,所以争先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
不过,仅仅时隔一年,信托公司对私募牌照的态度已经出现明显转变。根据《公告》,如果前述31家信托公司到8月1日仍没有成立并登记私募基金产品的话,在基金业协会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的信托公司占比将直降到19.1%。
在上海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信托业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大多不会在最后两周冲刺“保牌”了。用益信托研究员廖鹤凯看来,私募牌照确实能拓展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比如股权类投资产品,很多要以私募形式做,信托和资管形式做起来不太方便。但这是针对业务种类多的公司而言的,实际上目前有很多信托公司没有私募业务,这样一来养着私募牌照的意义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