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9天内再次上调
存款准备金率9天内再次上调 更新时间:2010-11-21 9:47:00 央行实行两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开始松动,目标直指“遏制物价”
昨天傍晚6点钟,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发布一条只有两句话的消息:“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短短的两句话引起业界议论纷纷:第一,这次宣布上调准备金率,距离上一次宣布上调仅仅9天,这在近几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相当罕见;第二,这是央行本月内连续第二次,今年以来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第三,如果算上此前两次部分银行的准备金率“差别上调”,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8.5%至19%的历史高位。
9天前本报相关报道中,已经算过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一次性冻结3500多亿元流动货币。这就意味着9天之内,央行出手回收了7000亿人民币流动性。这表明,通胀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已经很巨大。至于为什么不采取加息而采取准备金率上调这一货币工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调控力度上更显柔和,给企业和经济基本面的压力也较小。
新华社在对此消息进行分析时,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我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尽管高层未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总基调是否变化有论及,但在细微操作上,央行货币政策已经从两年前开始的适度宽松向逐步稳健方向转变。”
为何9天内再提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邀请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进行解读。李稻葵认为,央行此举是为控制金融体系流动性。一则美国的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会让国际资金流入中国,二则国内银行现在流动性也非常宽松,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适当提高准备金率有利于未来宏观的调控,是比较及时的。
本报连线采访了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他认为,密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当前抑制流动性过剩压力很大。鲁政委还补充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既是为了阻击热钱,也是为了抑制通胀,因为热钱进来后会换成人民币,导致央行被动增加货币供应,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
新华社也提出,在物价屡创新高的当口,此举也是“落闸收水”控制物价上涨的手段。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讲是种货币现象,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减少银行可贷资金,可起到收紧流动性的作用,最终起到控制物价的目的。
对股市影响多大
李稻葵认为,股票影响不会太大,因为主要上市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非常足的。但是,数据显示,自2008年1月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过14次调整,这些调整实施之后,股市有11次出现了下跌。不过在本月10号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第二天股市上涨了1.04%。央视财经证券频道首席记者姜英秋的看法是,对股市至少有一个比较负面的预期。房产、银行这些板块都会反映。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般只对银行股有大的影响,对大盘影响不大。”富国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宏波表示,由于之前市场担心央行会在周五晚间加息,因此昨天大盘一度跳水,但尾盘却大幅拉升,红盘报收,显然主力机构已提前得知不会加息,所以借此机会吸收筹码。他大胆预计,下周一沪深股市开盘后,大盘顶多会有一个低开,之后就会往上走。
是否很快要加息
李稻葵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并不十分明确。他的说法是,加息的目的和准备金提高不完全一样,准备金提高主要是控制未来一段时间贷款的上升,加息目的主要是调百姓对通胀的预期。百姓对通胀的预期是可以通过其他综合性的方式来进行的,加息只是一种。
鲁政委认为,年内仍有加息可能,因为仅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难以抑制流动性过剩,必须二者配合起来才有效果。张宏波则认为,年内如果再加息,也要等到12月份,本月是不可能再加息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当前加息工具在使用空间上相对有限,央行货币政策未来仍较为倚重准备金率上调这一数量型工具。并且在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后,短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陈春林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