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专户的尴尬
基金专户的尴尬 更新时间:2010-7-5 0:05:29 被视为基金公司第二战场的一对多专户业务,在大张旗鼓地起航之后,很快便悄无声息了。没有声音的表面原因是,监管层不允许专户业务做业绩宣传。但躲在禁令的背后,则是许多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业务那令人“汗颜”的业绩:请注意,不是因为业绩多么的漂亮,而是因为实在拿不出手。 有报道称,基金专户产品中,超过半数出现了亏损,而且这些产品还都保持着较低的仓位。这对于将绝对收益作为金字招牌的专户产品来说,无疑是扇了一记耳光。当然,他们可以将起航时机不佳作为理由:去年9月份开始,A股确实走进了下降通道;当然,他们也可以把今年以来系统性风险反复释放作为理由,没有谁能逃得过“天灾”。但无论有多少个理由,对于持有人来讲,都不会比账户缩水带来的痛感更实在。这种痛感或如当年的QDII,烙下难以磨灭的恐惧。 一度有很多人热衷买基金专户产品。因为在他们眼里,基金公司的可信度显然要高于私募,而其历经多年打造的完善投研体系、强大投研团队和丰富运作经验,则是业绩的可靠保证。当然,这些人心中还有一丝小小的私念,那就是有着庞大公募基金规模背景的基金公司,或许能给专户产品创造一点“机会”?但现实总是最好的教育,当总将公募业绩不佳归咎于仓位限制的基金公司获得最充分的授权后,他们似乎依然在重复着过去的脚步,亏损的业绩给这些购买者的热情浇上了凉水。 经常会有专户产品的持有者在网站论坛上质疑,既然仓位最低可以为零,为什么多数基金专户还会亏钱呢?这显然击中了基金公司的软肋。就资源而言,无论是投研团队的豪华阵容,还是万亿公募规模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基金公司都有着其他投资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运营而言,一般2亿多的规模对于善舞十几亿甚至百亿规模的基金公司来说,本应该是“小菜一碟”,更何况仓位无限制。所以,持有人会很困惑,为什么还要让我亏钱?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因为成功将公募做大至数万亿规模的基金公司们,并非都已经做好了迎战专户业务的准备。从人员配备来看,一些基金公司仅仅是从公募团队中调配了一些基金经理或者助理来管理专户,其固有的公募基金投资思维短时间难以扭转,在当前低迷市中,自然难以给持有人带来绝对收益;而在资源支持上,有些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基金公司不甚看重专户业务,手中的主要资源依然是向公募业务倾斜。更重要的是,在公募业务上的成功使得一些基金公司产生错觉,以为在专户业务也可以复制“老路”,这种错觉多少会让人漫不经心。 所以,我们可以在专户业务领域看到与公募业务中完全不同的景象:公募“大象”们在专户中慢吞吞地迈步,一些“小象”则撒腿快步狂奔。或许,这就是基金专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