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专户理财之道:绝对收益要求不同的投资策略
基金专户理财之道:绝对收益要求不同的投资策略 更新时间:2010-9-28 6:55:28 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与管理能力一定要相互匹配,要不就很容易因管理业绩不佳,反而遭遇‘滑铁卢’。 时间流逝,去年9月开闸的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产品陆续到期,虽然外界对首批基金公司“一对多”业绩的褒贬不一,但路遥知马力,期间一批专户业绩优秀的基金公司通过行业过去一年跑马圈地似的比拼而脱颖而出,逐渐赢得口碑。 一年来,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业务可谓“茁壮成长”。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31日,34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183只一对多产品。但截至9月10日,66只成立满半年的一对多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2%,较上证综指的涨幅低1.59%,比同期公募基金的平均涨幅低16%。而66只一对多产品中年化收益率为正的共36只,仅占54%,其余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据计算,首尾一对多产品回报率相差40%。进入9月中下旬到10月份,首批获准发行成立的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将迎来到期高峰。 众所周知,自从去年公募基金获准开展非公募业务以来,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基金公司营销团队受监管层相关法规限制不得进行公开宣传。而对于这种产品的营销方案,口碑营销是王道所在。 当前基金业内对于公募专户业务的最大质疑就是不透明。与其说不透明,不如说它对于客户的隐私保护做得十分到位,而这种隐私的保护正是专户产品的固有特征。一对多、一对一等公募基金的专户产品从诞生起,就跟传统的公募产品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表面上看,这种区别只是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的不同,而深层次上则有隐私的保护问题。 公募基金推出非公募产品以来,其所面对的客户都是高收入人群,以及部分私营企业主等新富人群体。公募基金专户产品的客户多为资产较为丰厚的投资者,而这部分投资者多数具有较强的隐私保护意识,无论是从产品自身,还是从客户角度而言,只对客户公开产品相关信息、净值增长都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 今年以来关于公募基金一对多产品业绩不甚理想的消息满天飞,这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很多公司都未能做到管理规模与管理能力相互匹配。去年监管层放开一对多产品后,有些公司开始大力发行,然而对于这种业务的投研能力建设并未真正跟进,这也是部分公司业绩不甚理想的原因所在。 不少市场传言认为非公募产品推出之后,公募基金经理均希望进入一对多产品担任基金经理,这其实是个谬论。基金经理转型一对多需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从追求相对收益到追求绝对收益并不是每一个基金经理都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而且管理账户较多,工作会比公募辛苦得多。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对多、一对一产品将必然成为各大公募基金所力争的主要阵地,但是也不表示近几年就会大规模地增长,毕竟人才储备跟市场需求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管理规模与管理能力一定要相互匹配,要不就很容易导致融来的大规模资金,因管理业绩不甚理想,反而遭遇‘滑铁卢’。 各家基金公司专户业务发展其实很少有捷径可图,规模、业绩好坏与团队的人员构成和数量息息相关。在“一对多”专户的投研思路上,专户的业绩指标不同于公募,公募看的是相对排名,而专户看的是绝对收益。比如国泰专户“一对多”的投资思路自伊始就定位于以精选个股,精确估值,集中持股为主,并同时关注市场波动的大方向和相对完善的止损风险制度保障等方面。不管是过去一年的投资业绩还是实际管理经验都验证了,我们摸索出来的投资思路是较为科学的,就比如我们的止损制度在今年4月的房地产行业下行趋势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