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元年:从喧嚣到落寞
基金一对多元年:从喧嚣到落寞 更新时间:2010-7-28 0:06:33 一年前,一对多来势汹汹,多家基金公司派出强势投资阵容,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投身公司的私募业务。
当时,有私募基金大叹“日子没法过了”!但是,狼并没有来,私募基金的日子滋润依旧。
而“一对多”因为种种问题,经历了从热闹到落寞的轮回,当初雄心勃勃投身专户的基金经理,有的开始转回公募业务,部分封闭期为一年的一对多,即将面临赎回潮的考验。
业绩,无疑是一对多的致命伤。这固然有近一年来市场低迷的原因,也有机制与管理的原因,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改良之道,让一对多走得更好、更远。
门前冷落鞍马稀
2009年9月1日,专户理财一对多正式获批,首批获批产品在30个以上。
彼时,基金公司关于专户理财“一对多”的宣传铺天盖地。中银基金首只一对多产品一日募集4亿元,更把一对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对多有业绩提成机制,仓位又“上可顶天、下可踩地”,有利于充分发挥基金经理的个性化投资优势,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为了获得头彩,不少基金公司派出投资总监掌管首只产品。股票型、封基型、债券型等各种风格的专户“一对多”产品纷纷出笼。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专户一对多已经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当初热血沸腾投奔一对多的基金经理,有的已回流至公募业务。投资业绩成了一对多说不出的痛,到现在,八成左右的一对多跌破面值,有的甚至跌近八角区间,跌幅近20%。一对多当初宣扬的“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赚钱效应,投资者的热情大减,就连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也因为募集不到5000万的下限额度而宣布放弃。媒体上关于一对多的报道也越来越少。
向前走尚需过四关
一对多今日的落寞,固然与股市一年来都处在调整期有关,但公募基金的投资能力也值得怀疑。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对多的投资业绩之所以不如预想中的好,与基金经理难脱“公募思维”有很大关系。一对多的基金经理大多是从公募转过来的,从做相对收益直接转过来做绝对收益,很多基金经理难以适应,由于没有严格的止损机制,在市场看不清甚至是直线下跌时,基金经理无法发挥一对多的灵活性,及时减仓。
公募基金派出最强的阵容,管理规模小、仓位灵活、封闭操作的一对多,仍未能取得优异业绩的事实,让我们多了一份平常心,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基金公司也有自己投资上的局限性。
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些基金公司并没有真正重视一对多业务,一对多投资经理的业绩提成也没有保障。有基金经理颇为愤怒地向记者表示,公司当初许诺的业绩提成并没有兑现。按照相关规定,基金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基金从业人员都不能购买一对多,无法将基金经理和客户的利益捆绑。在市场上涨时,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业绩提成,在市场下跌时,基金公司损失的仅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管理费,而客户却承担了亏损的大头。这种激励机制的倒挂,不利于发挥基金管理人的积极性。
第三,在强大的银行渠道面前,一对多显得太过渺小。银行掌握着大量的高端客户资源,要求和基金公司一起分享业绩提成,即使银行给基金公司一对多介绍了客户,但客户的资料仍然由银行独自占有,基金公司即使想给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服务,也无法实现,更遑论在客户心中树立品牌形象了。
第四,证监会发布的《基金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对信息披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披露的非公开性,客户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一对多产品时,无法了解到这些产品的过往投资情况,也就无法做到有效鉴别,客户的购买决定,披露机制,对客户而言有失公平。
在种种困难面前,部分基金公司开始“收兵”,停止发展一对多业务。但仍有公司在坚守这一领域,而证监会不久前放开了基金专户产品投资期指 target=_blank>股指期货,扩大了一对多的投资范围。在痛定思痛的反思过后,一对多的分化势在必行,即部分公司放弃这部分业务,但在部分坚持的公司中,一对多仍将开出绚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