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钢铁行业的电商热正在逐渐降温,资本变得越发理性,企业数量从前期的爆发式增长,转为优胜劣汰下的不断萎缩。虽然依然有新进入者,但行业格局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长期深入采访中发现,当前钢铁电商仍处在发展早期,普遍面临高投入、缺乏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困扰。业内人士大多认为,至少要在3年后,当前的困局才有可能缓解,而一些前期相对冒进的企业,将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行业的整合潮将不断加速,未来决定钢铁电商去留的,取决于是否能够维持资金链的相对安全。
压力
进入2018年后,钢铁电商正面临转型期的成长之痛,裁员增效成为众多钢铁电商不约而同的选择。
国内的一家钢铁电商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钢铁电商的不少企业都在裁员,即便行业龙头企业也如此,主要原因是迫于持续不断的高投入压力。“某业内著名龙头企业,给一些高管开出200万元的年薪加期权,承诺5年内实现个人财务自由。”他说。
钢铁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早期,钢铁电商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吸引流量,在对线下的物流、仓储等领域进行布局时,也需要大额投入,使得钢铁电商平台在做大的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成本压力较大,烧钱是多数平台由小到大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伴随而来的是全行业的持续性长期亏损,直到最近两年才有少数企业盈利。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投入还需继续,但运营已经进入精细化阶段。
“大宗商品电商目前还在圈地阶段,前期的平台和产品研发、团队的搭建、市场拓展都需要比较高的投入。另外由于大宗商品的天然商品属性,决定了这个行业无论在交易环节、融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去盘活运营。”他说。
钢铁电商的脱困之路走得步步艰辛,几乎所有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从业者都认为,行业整体短期内难有突破,企业面临的生存挑战将越来越大。接下来的几年里,将有一批企业,甚至一些前期冒进式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在钢铁价格高频波动下,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得不退出市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钢铁企业负责人,几乎都认为,钢铁行业的“互联网+”将更多体现在钢铁企业自身的两化融合(信息化和自动化),对电商平台的认知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这也意味着,为了追逐有限的市场空间,电商之间将持续贴身肉搏。
但对于一些早期已经在新三板密集上市的钢铁电商,整体表现却一般,钢钢网因为经营问题已在2017年不得不退市,其他公司中除钢银电商持续向好外,绝大多数表现差强人意。
出路
进入2018年后,虽然有一些新鲜血液注入,但并未能掩盖钢铁电商整体表现出的低迷现状,除了少数几家不断加大平台建设上的投入,很多中小型钢铁电商还是依赖于线下做贸易的方式,获得盈利,导致一些类似贸易商的企业,在钢铁价格的涨跌中逐渐退出市场,引起一些从业者的担忧。
中钢在线执行总裁郑万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钢铁电商这几年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虚假交易,这些表面一时的繁荣,难以经受住持续的市场考验。包括不理性的补贴、烧钱圈地,导致的非理性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平台自身资金链紧张,甚至突然消失。
张周平说,当前钢铁电商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空间有限,容不下那么多的企业,企业数量的减少,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几年的洗牌,大宗商品电商现今已经比较理性,盲目投入的越来越少,而大宗商品流通环节有很多痛点,市场容量大,因而也存在市场机会。
几乎所有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用“困难重重”来形容了当前的钢铁电商,特别是在美国双反压力尚未完全消退,钢铁行业依然处在“两高一剩”背景下。
国内一家坚持做平台的钢铁电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真正做平台需要持续的投入,B2C的京东、亚马逊尚且有亏损多年的情况出现,而供应链更长、更复杂的B2B平台,需要更长时间改变并培养企业用户新的操作习惯,理论上需要更长久的投入才能真正成功。
一些企业在谋求突围,郑万里说,中钢在线一直在强调货物真实、交易真实。这需要包括交易、仓储、物流及其他环节的交叉认证。对应的,需要仓储系统的标准化、平台交易流程的标准化、支付结算的标准化等。
业内人士指出,当大宗商品需求进入下行通道、电商真正能够为商家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时,才会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当行业内多数企业用户的行为习惯已经因为平台的作用而发生改变时,或许才是谈论是否可以降低平台投入的时候。
分化
过去几年里,钢铁电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一些钢铁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钢贸商甚至一些资本为抢风口进去,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
郑万里说,各家都有各家入行的基因,这个基因是天生的。第二方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货源迅速发展,但是回转第三方较为困难,很难被市场认可。互联网企业虽然有互联网基因,但是如果缺乏传统产业的底蕴或者产业背景,无法做深做透。目前资本市场已经不纯粹看平台体重,所有类型的电商平台归根到底要解决可持续盈利模式的问题。
百联大宗的人士对此持类似观点,他告诉本报记者,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资源且相对专业,但往往传统保守,活得长、发展慢;互联网企业和抢风口的企业缺乏产业专业能力,需摸索真正能落地的价值点。
“这个行业也许是个风口,但需要专业化渗透,简单粗暴的流量打法不适用,起飞前的跑道会比较长。”他说。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何增加彼此之间的融合度很重要。他们认为,由于大宗商品交易的特殊性,行业龙头企业做电商有优势,但必须增加互联网基因,互联网企业做大宗商品电商几乎做不成。资本进入电商对行业发展有利,但不能介入经营。
张周平说,大宗电商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通过持续的高投入得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通过高投入来探索以及布局更多的服务内容,为平台上的用户增加更多的黏性。这一阶段还将持续至少2年以上,直到上游客户相对成熟、行业发展格局才会比较明朗。
前景
受到钢铁市场自身特性影响,钢铁电商主要的下游目标客户集中在零售环节,而这使得钢铁电商的短期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走向指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钢铁行业产品特殊。大客户往往从钢厂直接订货,只有钢厂服务不到的小客户才能成为钢铁电商的服务对象。
依据中国钢铁协会对外发布的重点大中型企业钢材营销统计数据,这些钢铁企业的钢材营销分为直供、分销、零售、分支机构和出口;其中直供是企业和终端用户合作直接销售的部分;分销是钢材由经销商销售的部分;分支机构是钢企销售公司销售。而零售就是蚂蚁客户,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大中型钢铁企业直供比例为37%;分销比例为41%;零售比例为4%;分支机构销售为12%;出口占6%。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中钢协统计范围外的一些小企业来说,零售的比例应该更大一些。
一些电商平台希望能够将目前的目标客户从零售环节,向分支机构和分销机构扩张,但在郭朝晖看来,这种突破需要重塑钢铁行业的利益格局,拿走原属于钢厂销售团队和贸易商的利润,短期内很难有实质性的大范围突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B2B与B2C有着很大的不同,B2B所针对的传统企业,其采购行为非常传统,意味着B2B行业市场教育时间长、收效慢,还存在大额在线交易无法大规模实现等难题,这些都表明其发展比B2C更加曲折。而两者本质的不同在于B2B代表产业,B2C代表消费,产业与消费之间截然不同。在发展路径上,B2B发展不是靠纯资本进入就能快速起效,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比B2C要慢。
事实上,业内对于B2B与B2C的认识已形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B2B的生产商都比较强势,不想放弃对销售渠道的管控及定价权,需求方也很强势,而且单次交易额庞大,商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国内一家钢铁电商的人士坦言,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容易,改变一个组织的行为很难,组织的行为涉及的因素较多,比如传统企业的灰色地带比较多,涉及的都是利益问题,某种程度上,企业的改革有多难,B2B改变企业行为习惯就有多难。另外,除了要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规律,还要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和传统习惯做博弈,需要漫长的过程。
一些钢铁电商为谋求短期利益,专注自营,转型为贸易商。在一些同行看来,用短视逐利的贸易行为获取利润虽然不能为行业带来进步,但可以养活企业的员工,还能获得市场上更多资本的青睐,从而能进一步发展。但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这种方式肯定不被鼓励,因为和存在多年的贸易商并没有本质区别。
“真正应该鼓励的是那些长远来看可以促进行业和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平台。比如,能够提升钢铁流通效率的,能够让钢厂多卖钱,让买家少花钱的,能够促进钢厂智慧制造、促进贸易商服务转型的、能够提升中国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平台。因此,判断电商平台是否有价值,就是看平台是否提供增值服务,是否降低交易成本,而不能单纯看它盈利多少。”上述人士说。
郭朝晖专注于研究工业互联网,在此之前他多年在宝钢集团的研发部门任职。郭朝晖告诉本报记者,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相关的理念和技术主要集中在制造端,而电商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流通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互联网和电商是有一定区别的。要想谋求突破,钢铁电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B2B率先破裂,资本高估了B2B的估值。张周平认为,现在B2B的发展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政策、资本、媒体、产业、物流、支付等各个产业链上的环节都给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B2B发展除资本助推外,还需要产业的不断进化,在线交易、支付技术等的不断完善,传统企业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