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4月14日报道:“人工智能时代,我认为司法(领域)有两大任务:抓住机遇,提升司法现代化,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提供法治保障,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已经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改变了世界,司法也在其中。日前,作为“学习读书会”“人工智能专题月”首场活动,上海市法学会会长崔亚东与现场读者分享了其从事法律事业的经历和心得,讲述人工智能如何深深影响了司法现代化,构建人工智能未来法治体系。
2017年2月,上海高院承担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这一重大任务。经过两年的努力,研发取得了成功和突破性进展。这也是崔亚东写新书《人工智能与司法现代化》的由来。据悉,该书中文版首发不到三个月,外文版权已经被国外知名出版社springer购买,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在美国出版。
人工智能:实现司法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在2017年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对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的起起落落进行详细介绍与解读,崔亚东指出,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高端成果与智慧结晶,作为现代一项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他还分析了其他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同时也对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和介绍,认为“人工智能+司法”是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为实现司法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司法系统具有重大意义,崔亚东直言这将“为改革蹚出一条新路子”,开创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历史先河,是司法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里程碑,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文明具有重大作用。
“206系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崔亚东认为,人工智能是辅助法官、检察官办案的工具之一。上海高院开发了“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即“206系统”。他透露,系统需要攻克两个难关:一个是制定证据标准、证据规则,并嵌入系统;另一个是运用人工智能现代技术,对证据进行审查、校验、把关。
“‘206系统’是0到1的突破。”读书会现场,崔亚东展示了国内首例运用“206系统”进行庭审的视频,并与读者分析运用“206系统”的优势所在及取得的成效,引来了观众们的极大兴趣。据悉,“206系统”设计了26项功能、88项子功能,其中系统的证据标准、证据规则指引功能,为办案人员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标准化、数据化指引,减少了司法任意性,解决了公检法三机关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办案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拥抱新科技:实现司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上海着力打造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司法应在其中,这是崔亚东一直强调的观点。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研发的成功,助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落地,进一步开拓了思路,坚定了司法人的信心和决心。上海法院在总结“206系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人工智能拓展至民事、行政案件办理应用中,研发民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目前系统已上线平稳运行,效果良好。
不过,崔亚东强调,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受益已充分显现;但作为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风险与挑战。“我们应树立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前瞻意识、法治意识,站在未来的高度开展前瞻思考、前瞻研究、前瞻布局。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未来法治体系,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应对挑战,保障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实施。”崔亚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