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黄金比特币避险工具都失灵钱去哪里了

频道:期货之家 日期: 浏览:0

美债、黄金、比特币......避险工具都失灵!钱去哪里了?

全球市场“雪崩式”暴跌触目惊心。所谓“罕见、活久见”,突然就变得好像挺寻常――美股12日触发一周内的第二次熔断,美三大股指均已坠入技术性熊市,同日至少11国股市熔断。

这种历史时刻,连所谓的避险资产似乎也失灵了:国际金价12日大跌超3.5%;美国国债收益率不降反升,意味着美债正在被抛售;比特币避险神话泯灭,价格跌破4000美元,24小时跌幅达45%。

全球投资者落荒而逃之时,资本究竟去哪了?危机模式下流动性为王的剧本似乎正在重演,从美元指数的连涨走势中,投资者想必能寻找出答案。

避险资产缘何不避险

欧洲央行昨日公布保持利率不变,也没有出台额外的国债购买计划,令投资者大失所望,市场顿时出现恐慌性恣意抛售。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表示,美元融资市场明显受到挤压,美元及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反映投资者正在卖掉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从“风险跌,避险涨”到“风险、避险资产齐跌”,市场进入恐慌新阶段。

国际现货金价12日击穿1600美元/盎司的支撑位,几乎抹平今年以来涨幅,13日虽有所反弹,但仍运行在1600美元下方;白银现货13日跌至15.30美元/盎司,为去年7月以来新低,贵金属也难逃险境。

一度失去避险青睐的美元收复失地。美元指数两日来大幅拉升,从94的阶段性低点涨至13日的97关口上方。

FXTM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刘敏表示,黄金与美债此前曾因避险情绪升温创出不同时期的新高,因此,在本周全球市场崩盘后,上述两个避险资产因头寸调整出现回落,而美元则因此前遭遇了大幅抛售风险降低,从而被重新买回。

某外资银行交易员认为,黄金的避险功能比较特别,它本质是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也就是想要获利只能靠别人以更高价买走。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过去一年间,金价上行的很大原因在于各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当前各国中央银行出于支付需求的考虑,纷纷减持黄金套现,也是金价急跌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过去40多年以来,金融危机等全球风险事件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并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概括――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黄金暴跌了30%之多。

交易员表示,市场一般在悲观的时候买黄金,在绝望的时候卖黄金,这就是黄金避险属性的两面性。

现金为王:

美元在危机之下重拾避险地位

有迹象表明,美国和欧洲存在无差别抛售的现象,一言以蔽之,投资者卖出表现良好的资产来套现。渣打银行表示,这意味着市场下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黄金遭抛售,美元、日元、瑞郎表现强劲。当前,日元对美元、瑞郎对美元分别处于2016年、2018年以来高位。

此前,美联储“意外”降息50个基点,美元指数一度跌至95下方,看起来并未表现出“藐视”一切的避险属性。但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称,复盘2008年,危机模式下还是现金为王、美元为王。

昨日,恐慌指数VIX骤然拉升逾40%至75.47,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当市场恐慌情绪和不确定性全面升级,投资者首先想到的不是收益,而是规避风险,他们会平掉部分或者全部头寸持币观望。”刘敏说。

一位香港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从新兴市场近期表现也能察觉,大型基金公司平仓其股票和债券头寸,导致昨日整个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借美元买资产,现在卖资产还美元,以降低风险。”

市场似乎正从单纯担心美股,开始转向担心流动性问题和债务违约风险。

兴业证券认为,在上轮金融危机中,2008年3-11月也出现过金价与美股同跌的走势。流动性紧张可能冲击一级市场发行,进而可能引发美国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中信建投分析师李一爽表示,尽管疫情在境外市场带来的冲击尚未造成广泛的违约现象,但投资者已经在为可能的市场压力而囤积资金,这加剧了美元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可能导致了部分投资者抛售各类资产。

保持投资多元化

中长期见曙光

在全球市场承压的阴云中,有没有一束光可以让我们守得云开呢?

景顺亚太区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预计,未来或会出现极端的“避险”环境,即投资者涌向美债、日元和黄金等资产。在这样的市场动荡时期,投资者应保持投资的多元化,可以持有一定的风险资产。

温彬表示,由于全球国债负收益率的规模将越来越大,中长期看,黄金还是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的。

在股票市场方面,景顺仍看好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的股票,并相信该地区的收益很可能会率先复苏。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股票的估值仍然令人瞩目。

“如果非要说避风港,那至少也要从半年到一年的维度来看,观察在全球经济的范畴里谁更有成长性。”张忆东表示,等境外恐慌情绪及踩踏风险释放出来之后,重新回归基本面,看哪个市场的盈利和估值的性价比更高,届时A股和港股可能才是避风港。

索赔程序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物权法全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