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四”彰显决心政策需联动“给力”
“稳四”彰显决心政策需联动“给力” 更新时间:2011-3-7 9:44:23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表明了政府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随后,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3月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今年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今年我国正式启用了新的CPI统计方案,1月份CPI同比上涨4.9%,虽略低于“破五”的市场预期,但管理通胀预期的形势实际上并不乐观,多重因素还在共同推动CPI继续上涨:首先是成本推动。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目前已进入趋势性上涨通道;劳动力成本压力正在逐步扩散,构成未来通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流动性因素。货币政策在去年底已全面转向,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收紧流动性。但市场情况显示,商业银行随时都有信贷扩张动力。再次是输入通胀引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成本上升压力。此外,自然灾害多发、投机炒作带来的泡沫成分也助推了1月份CPI上扬。很显然,物价上涨除了与货币因素有关外,还受供给冲击、成本推动、输入性通胀、理顺资源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
2011年CPI走势总体将如何?交通银行研究报告显示,今年物价将呈“先高后低,平缓回落”态势。尤其是上半年,正翘尾因素平均将达到3.44%,并在6月份达到年内峰值3.96%,加上一季度又受假日因素影响,CPI预计将会维持去年下半年的上涨趋势。进入下半年,随着正翘尾因素的减弱以及国家相关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物价将平缓回落。国家统计局3月2日公布的最新一期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也显示,2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超过半数呈下跌态势,不过与中旬相比,回落的数量和幅度均有所减小。
对于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更将“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作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首要工作。“如今的货币政策,正在体现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状态向常态回归的要求,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特别是彰显了国家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治理通胀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表示,“随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和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持续加强,货币因素对物价的推涨作用将减弱,并逐步转变为稳定物价的积极因素。”
实际上,2011年开年以来,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央行已两次上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全面发挥金融调控功能。但是,面对多重因素推动的CPI,政策措施还需联动给力,发挥多方合力破解通胀压力。
对于温总理提出的“稳四”目标,参加“两会”的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表示,定了CPI控制目标,就要全力以赴,方方面面都要配合。首先,对粮食为主导的大宗农副产品价格,财政要补贴。对加工业的补贴,财税部门要给政策。第二,国际上大宗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油价上涨,要考虑我们自己的粮食储备。第三,有效遏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地价,也有利于CPI控制在4%。
就短期政策而言,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3月中旬,央行可能再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季度应该不会加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2011年中国通胀压力较大但总体可控。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当货币政策极度宽松,总需求过度扩张、经济偏热,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持续歉收这三大因素集聚时才会导致通胀难以抑制。“在这三个方面中国政府已作出努力。”巴曙松说,第一,货币信贷供应在逐步减少,政府把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第二,总需求在政策调控引导下逐步回落;第三,中国农业已经连续5年丰收。
设定CPI预期调控警戒线,既是政府今年宏观调控确立以防通胀为首要任务后的目标细化,也是给民众的一颗定心丸。有专家指出,如果民众对于收入上涨的预期超过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加之调控工具的准确使用,那么物价总水平就可控制在合理水平。因此,当前最应做的是通过改革、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切实提高民众的抗通胀能力―――这才是最有力的防通胀手段。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s382028.html